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不怕

忌諱是一種心理暗示。

小時候,最忌諱的就是與「死」沾邊的事情。若是犯了,往往被家人裝着打幾下,說聲小孩無忌。這種忌諱,有的是動作,比如無意間跪倒在床上,屁股撅起來,像是葬禮上的模樣。或是戴頂遊戲時瞎做的一頂白色紙帽子,仿彿孝子。如此發展下去,偶然遇到出殯的人灑下的黃色紙錢,也要唾上一口。

這些并沒有什麽道德上的高低,只是一種對於死的恐懼。

後來讀《論語》,說孔子「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臨喪哀,不甘。日哭,則不歌」。這才想到,人世間的生死原本難免,而彼與此,雖然生無所見,死無所知,但正所謂「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是天涯淪落人」,在死亡這人生最後的路途上,以人而為人,則唯有一種敬與哀而已。

忌諱一事,雖然不能漸漸消減,總是更加平靜地面對這一切死亡的跡象,而有一種人世間的同情。

夏目漱石曾寫過一隻貓的逝去。

那是他移居到早稻田的時候,開頭便是它被遺忘的模樣。無論是舊日里一起玩的孩子,還是每日送來食物的女僕,都只是將它的存在作為一種「應然」的東西,沒有什麽特別要理睬的地方。

貓自己也沒了更多火氣,不會有發怒的樣子,更不會像年少時那般爭吵,它現在最多的事情,唯有睡覺。

而在半夢半醒,或是終究睡不着的時候,便會隨意望着前方。前方有什麽,取決於它在哪裏睡的,而不取決於自己的興趣。

這樣的貓是活着的,但它所感受到,卻只有一種相對的漫長。

無論有什麽特殊的病痛,最常見的評價則只有「呃,也是因爲年老的原故吧」。

最讓人驚心的一段描寫大概就是被遺忘的時光:

「貓只不要作嘔,依然是和順的睡着。這一晌,凝然縮着身子,好像只有支持牠的身子的廊下是牠的靠身似的,貼緊地蹲踞着。眼光也稍微改變了,在早是在近視線裏,映着遠處的物件似的,在悄然之中,有沉靜的樣子,後來漸漸奇異的動起來了。然而眼睛的顏色,却漸漸地凹下去了,好像是太陽已落,只有些微電光閃着的樣子。我總是不理睬牠,妻似乎也沒有注意牠,孩子自然連猫在家中的事也忘懷了。」

它的死,並不算無聲無息,但絶對是在一種無人關注的狀態下咽氣。

而最後一段描寫則更讓人覺得一種難言的情緒,原本並不在意的「我」「妻子」和「孩子」「女僕」,最終似乎都想起了還有一隻貓,而這隻貓已然死掉的事,於是各自都有一種關於死亡的表達。最能記住猫的忌日,則是妻子。在那一天,她「一定要拿鋪有一片鮭魚和鰹節魚的飯一碗,供在墓前,一直到如今,沒有忘記」。

貓的祭奠,正如其死前的落寞和孤獨。

我如此長篇摘引,並非是因為一隻貓,而是關於一條生命的逝去,到底是什麽樣子,而有所共鳴。

人對於死亡的忌諱,正在於死是孤獨的,而又是無常的。

我也見過那種煊赫熱烈的葬禮,不僅有鞭炮禮花,還有時裝美女的妝點,而鄉間的的儀式更為怪異,專門有人來做出哭的表演,更有人有近乎雜技的節目,總之是讓所有來這裏客人,感到驚奇。

到底什麽時候,我們不再如古人那樣,在一片齊聲的哀歌里,如禮而為,將塵歸塵、土歸土的悲痛,轉為一種真正的同情和哀嘆了呢?

這樣熱烈的葬禮,到底是在讓人感到社戲一般的滿足,還是有更加現實的炫耀呢?

人在生的時候分着等級,在死的時候一樣分着等級。

正如夏目漱石筆下的貓,活着的時候像一隻卡夫卡的甲蟲般,被人嫌棄;死了後,反而被不斷加以儀式的祭奠。

里柯克勸告那些打算通過健身來追求長命百歲的人,不要那麽傻,「他們這也怕那也怕,可還是患上了某種簡簡單單的老式病,沒折騰多久也像別的人一樣嗚呼哀哉了」。

相比於什麽健康食品還是多能維他命,真正讓人能夠健康的,或許只有一種快活的心情,正如吃山珍海味,並不比一碗煮到時間的白粥,更讓自己的腸胃滿意。

生與死,能看破的人很少,而且又如何看破,看破了又能如何?

我們總是在恐懼之中,但或許本來這就是如此,而不是我們做錯了什麽,才讓事情變得這樣糟糕。

如果你不是一個真正聰明的人,那就承認自己真的普通吧。普通人,就該有普通人的煩惱,普通人的時機錯過,後悔莫及。我們就是不能舉一反三,我們就要在錯誤中摸爬滾打,等着現實中的因果來揍我們一頓,然後讓自己能夠將息好身體,得到更抗揍的耐力。

人生沒什麽捷徑,該走的,總要走,該煩惱的,也總要煩惱,該害怕死,就是害怕死。這不是我們喊幾句「不怕」,就可以敷衍過去的。

所以,忌諱來自於擔心,可擔心原本就是發生和不發生,各自一半的幾率。這就像那些關於退休後如何生活的焦慮。有的人靠親戚朋友,有的人靠自己精打細算,有的人忐忑不安,總覺得少了什麽,有的人懵懂粗魯,自作自受……我們老了,自然便看到了無數種結局。結局是不同的,但死卻是平等的。

這樣想,或許便讓自己更好受一些。

正如一個細心的人,會為一次露營作出三十頁的計劃,並且憂心忡忡地等到啓程的早晨,才覺得好像一切似乎有了把握。

但帶了罐頭,卻未必帶了開罐頭器;帶了遊戲機,卻未必帶上了充電綫;帶了礦泉水,卻發現當地有免費飲用水;帶了小帳篷,最終卻被蚊蟲咬得根本睡不着……

讓我告訴你這其中的秘密吧。

每個真正掌控一切的人,都是不斷失敗的普通人。

有空在圖書館溜達的時候,不妨找一本機車管理大全之類的書看看,或者瞅瞅法律全書,它們遠比各種歷史都更精準地告訴我們,曾經發生過怎樣的意外和事故。

安全說明書,並不是空想而來,正如你看到不讓人吃乾燥劑的戒條——

那一定有哪個倒黴蛋真這麽做過。

讓我們為他們的平安健康祈禱。

也讓我們對死亡表示尊敬。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