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偶來高樹下


(一)

剛剛看了一篇關于如何避免自我貶低的文章。

分析得很好,給出的藥方也很好,但我明白,這仍然只是身外的回音,無論多么正確,總不是源頭。

見到一位朋友,許久未見,仍然是當年的模樣。

其實人過中年,身體總會發福的,但這么多年后,看上去是一點沒變。

聲音也有底氣,又性格,還是當年那個樣子。

這讓人很高興。

(二)

人生難以避開比較,所以喜歡獨處的人,往往不容易適應身邊的環境。

煩惱來自于內心,也來自于他人。

所謂怨憎會,便是越覺得不合適相處的人,越是湊在身邊,久久不散。

我也經歷過,好朋友偏要分開,看著就不舒服的人,一定要留在身邊的事情。人在江湖,哪里能得到片刻的自在。令狐沖到了書的結尾,也不得不在名利政治的風波中,換到另一種枷鎖之中。

這是金庸的感慨,而不是令狐沖與任盈盈的。

(三)

不管如何。

我們看到自己信賴喜歡的人,能夠堅持自己,享受生活,依然會得到一種歡喜。

正如漫步在路上,偶然聽到一聲鳥鳴,雖然見不到那些小小的精靈,卻依然會想著問好。

這是人的可愛之處,也是世界的可愛之處。

(四)

如何避免自我貶低。

當別人好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當別人比自己差的時候,依然覺得生活與自己格格不入,取得的成績,仿佛不值一提。

我們睡在柔軟的床上,卻依然猶如針氈纏裹。

知道的便知道,不知道的,經歷過,才能明白。

這與其說是一種比較,倒不如說是心中并沒有找到什么真正投入的東西。

(五)

有人大概覺得,別人手上的糖更甜,所以你做什么,我做什么,你得到什么,我也要什么。

但這種付出,這種勞累,這種生命上的一程又一程停與行,到最后又怎樣呢?

即使得到了全部,也無非是有了別人一樣的人生。

在沒有自己對自己的肯定之前,一切都像是沙塔,無論多高多美,總要消失在風中水中,一次次浪的來去中。

(六)

佛教說「戒定慧」。

其實這不是一種宗教戒律,也不是什么特殊教派的獨有結晶。

百姓日用而不知,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也是如此。

比如說,你下了決心,每天早起,然后跑半個小時,堅持了一年,就能感受到一種更加規律、更加耐心、更加愉快的生活。

早起,并不是誰來約束你;跑步,也沒有任何需要比較的目標;而你在一年之中,更不曾取得什么無比高輝的成就,但就是這么一天一天,你會慢慢感到一種規律約束下的自由。

(七)

要想解除肌肉的緊張,首先要感受到它。

所以,醫生面對緊張的人,不會只說:「放松,放松。」

他會告訴你,先把你的肌肉緊張起來,比如皺緊眉頭,繃緊面皮,捏住拳頭,或是拉扯肌肉。

「你想感受緊張,才能明白什么是放松。」

戒律的存在意義正在于此。

生命的自由,需要先感受到,你才能堅信,才會喜歡。

當你先感到身體上的緊張疲憊,你才能明白什么是放松。

見即是行。

這就是為什么要先接受戒律的原因。

定來自于觀,觀看世界,觀看自身,觀看一件事的因果,觀看一日一夜,如何開始,如何結束。

(八)

所以,我才覺得那篇避免自我貶低的建議,有些不夠直接。

我能體會到,作者確實感受到,并且能夠理解這份建議。

但作為讀者來說,沒有真正的體會,是難以明白,到底這些是怎么去想,去做。

(九)

這也是教書法的老師,往往不會求速成,反而在一些書寫技巧之后,便只告訴你要堅持日課。

曾國藩便在家書中教導自己的弟弟,如何寫大字,如何改變,如何磨練書寫,而重中之重便是不要一日曝十日寒,每天都要寫一張大字。

這就是戒條本身。

一個人喜歡自己,先要從接受自己開始。

一個要追求自由,也要從約束自己,發現什么是自由。

被人驅使,并不會讓你明白,自由到底是什么。

(十)

偶來高樹下,獨坐青苔石。澗雨落餘霏,衣裳淡生碧。道因微物悟,理向玄言析。習靜自無營,何妨處囂寂。(楊基《初夏過寧真道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