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吃點什麽吧

(一)想吃而不能吃

吃飯是第一要務。

不吃會餓肚子,而餓得厲害,便要死人。

沒有真正見過生死,是很懵懂的。比如說,你在電視上看見真正溺水的人,旁邊三兩個施救,可能不夠標準的心臟按壓,也可能輕浮無力的人工呼吸,總讓人覺得是一件很無謂的事。但標題則夠大,而且用的還是黑體,並且加上能加的三倍感嘆號。

人,確實死了。

這時候,大概唯有呆立一旁,哭喊的親人,才能讓你明白這就是「死」。

餓死更加難以預料。

這不是一種可以預計的死法。比如說,一般人都聽過,三天不喝水,七天不吃飯,人就會死。但真正的餓死,是無法預料的。歷史書的記述往往是用「餓殍」來作為標誌性詞語。「殍,餓死也。」如今電子書庫都很齊全,只要搜索一下這個字,便會出來很多很多段落,這裏面便是一大群人如何死的記録。

當然,更慘痛的也不是沒有,「相食」這個詞往往伴生其中。

所以說,想吃而不能吃,若只是為了解饞,則不妨一笑而過。可要真是因為孟子所說的:「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孟子.盡心下》)那當真讓人無法輕易置之。

(二)破爛戶

有恆產者有恆心。

與其說是恆心,不如說是一種牽絆。所以,江湖好漢上山要交投名狀,殺個人,就算是與這個法制世界告別,從此成了局外人,也就是王學泰先生指出的遊民階層。

歷史上的造反者,從來不是由所謂底層百姓開頭的。只要看看那些記録,就能明白,一個人亡命,是可以從任何階層出現的,但一群人起事則必然受到遊民的影像。何為遊民,士農工商之外便是。他們沒有正當職業,也不可能久留一地,他們是「流氓」,而非土豪。正因為他們的流動性,所以才更具有不確定性,因為他們隨時可以「干一把大的」,然後掉頭就走,便是想追捕,也會陷入各種困難之中。

漢武帝晚期,各地都出現了流竄的強盜,他們四處流動,往往在各州各郡的交界處活動,讓各地方官都很難徹底辦理。其實這也是不同王朝在中後期所遇到的同樣難題。元明清這些朝代概莫例外。

同樣,那些席捲而起的強盜同樣學會了這招,而且懂得如何靈活運用,他們選擇燒掉自己活動範圍內的房屋,進而讓那些安居的人,也變成「無恆產」而有餓死危險的流民,從而滾雪球一樣擴大。

流民,也就意味着他們再不受道德、法律的束縛,無法無天,也就沒有了一般遵循的倫理,這也是為什麽後來的秘密社會尊崇關二哥,而不拜孔二先生的原因之一。

(三)偏要吃

想吃而不能吃,最終偏要吃,這裏面就有了衝突的笑料。

記得某地傳聞,至今還在網上有餘音淡痕。

一個人丟了袋豬飼料,幸好袋子有個小小漏洞,他尋着灑出來的印跡,便找到了一家門前,敲門進去,結果是讓追臓的人,話根本問不出口。為什麽?原來他看見,這偷了豬飼料的人,一家四口正圍在鍋前,吃剛煮好的豬飼料。

後來人傳說,追的人轉身而去,可一家四口當晚就尋了短見。

我並不喜歡這個結局。但我很難說,這就是假的。或許真正的生活里,確有這樣的人,因為一口吃的死了。

正像溺水的人,明明一個到肚子的小河溝,卻偏偏淹死了水性最好的大漢。明明不用死的事情,卻一定要全家都死。死亡便成了一道水泥墻,黑暗中「迸」地撞上去,胡亂抹抹,卻不知道這滑溜溜的,是淚還是血。

易子而食,確實是真實的過去了,但這些吃過了的人,也并未死。

這樣偷飼料的人,是因為羞愧,還是因為絶望,才去死呢?

我寧肯把這個故事,只當作故事,因為我希望他們不會死,不必死,不應死。

(四)龍遺

乾隆是美食家,民間各種食譜,都有他品評的故事流傳。

但乾隆並不是一個美食家,他吃的是自己的飯,實在不會給每個鄉野小店,留點這個名字,那個味道,不是詩人,反而是一個食客。但我們偏偏要藉助他的名氣,皇帝,人世間的最高職位,仿彿便有了他自己的威名。

仿彿皇帝的米田共,也是一道名藥:龍遺。

不過,幾乎所有的傳聞講述者,都會告訴我們,這并無實據,更像一種變形的故事母題。

自然,在醫書中,我們可以翻查到人中白,人中黃(甘草),這些都和糞便有關,卻又不是完全的糞便。但這起碼說明,我們的祖先曾經為了治病,确是去嘗了百草。這和發明白熾燈的研究過程一樣,在沒有理論先導之前,唯有不斷嘗試,不斷尋找。真正的問題,只在於實驗白熾燈無需什麽人來品嘗一次,藥卻不得不用人來驗證是否靈驗。

我甚至懷疑,即使從前沒有,但在這個傳說下,是不是真會有什麽人炮製「龍遺」,用作滋陰壯陽,或者減肥美顔。起碼,童子尿蛋是確實存在的。

(五)給一個包子

其實餓不餓,往往不取決于有沒有,而在於你能否買得到。

北極的部落,必須儲存過冬食物,否則就會整個部落一起餓死。因為在他們能走到的地方,是碰不見第二個部落的。

但如今的世界,真有要餓死的情況,總是讓人唏噓不已。

比如說,一個人沒錢了——不用問什麽原因——餓到極點,他又該向何處請求食物呢?

毫無疑問,請求幫助是最好的選擇,起碼在一個物質豐富的社會,人們可能不會施捨金錢,卻一定不會拒絶飢餓的乞討者。

給錢怕受騙,給一個包子,又有什麽不能給的呢?

但若是社會都在飢餓呢?

當一個社會進入易子而食,凍殍遍野的時候,誰還會去乞討嗎?

(六)饑荒

有一個遊戲叫「饑荒」。

但饑荒並非遊戲。

饑荒并沒有消失,當然,糧食也并未短缺到必須有一個、兩個國家的人捱餓,在大部分研究中都指出,世界糧食數量並非是饑荒出現的原因,自由遷徙和專項救助可以幫助降低饑荒的危害性。

(七)過屠門而大嚼

幾個缺少油水的人,也吃不飽,所以他們要去黑市上吃一碗拉麵。

這是拉麵成為日本標誌性食物的起點。

拉麵最開始是為了解決出苦力的人,需要大量碳水和油脂的需要,才用這些日本人吃不慣的麵粉,做出又好吃又便宜的拉麵。

如今拉麵的種類繁多,也形成了地域特色,不再只是重油重鹽。

人們歡迎更清淡的食物,也可以繼續選擇那些誘人的油脂,吃飯更容易給出一個答案,關於我們應該選擇什麽樣社會的建議。

畢竟餓肚子不是一件快樂的事。

「饑荒」遊戲中有「靈魂」這樣的設定,但人餓死了,真是餓死了。這不是玩笑,更不是遊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