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社交苦手

社交苦手,往往在那些聰明人眼中,顯得可憐。而讓人在可憐之上,又多一些憐憫的同情的,則是他們忽然竟想從眾聲喧鬧中也插幾句話,說說自己的一些小故事。

這就像大家一起去唱歌,忽然有一首歌出現,然後便被人切歌——而這恰好就是這位老兄點的。又或者是在一次鼓足勇氣的試探后,剛開口說出幾個字,其他人就忽然聊到另一個話題。尷尬的在於,你那些話可能剛說了一半,而下一半卻像是埋在魚嘴里的鈎子,你是拿出來,還是不拿出來呢?可是這還不算最尷尬,更糟糕的是,所有人忽然靜下來等着你說完,而你結結巴巴地終於結束后,似乎所有人都和你一樣鬆了一口氣。

好吧,我們繼續聊下一個。他們的臉上會浮出這樣的表情,而你完全相信這些朋友是心懷善意——善意得讓你再次發誓,決不在下一次多說半個字。

自然,這只是發誓而已,就算是手按着某位聖人留下的文字,也有大把人說着自己都不相信的話啦。下一次,你將重蹈覆轍,而眾人能夠接受你這樣一位社交上的笨拙朋友,自然也就不在意,繼續表現他們的善意和耐心。或許,他們會更裝得更像真的一樣。畢竟人都是通過訓練,來完成熟練度的嗎?

唉,還是別老是這麽感嘆。人不尷尬枉少年。社交苦手雖然是天生的,但學會看風色,卻可以慢慢學習。朋友,若是你在一個陌生的盛大場合,忽然發現有幾個人,總是沉默,顯得莊嚴而和善。當你,或者另一個誰,正嫻熟地表現自己的淵博風趣,而他們往往會比其他人更加認真地傾聽。請你一定珍惜,若是能夠和他們交上朋友,對你的未來來說,就更棒了。因為這些人,正努力剋制自己打算插嘴的衝動,并將這些年來的點點滴滴經驗,化作如今的沉穩風度。

他們幾十年來的時間,都比其他人多出了一些時光,而那些磕磕絆絆,臉紅身熱的尷尬,也終於讓他們能修成正果,對于其他人的發言有了更多同情。

尋找同類吧!他們可比你受的苦,受得更多。 
                                                                              —管他那個希臘人說的

你看,我都想到了一句希臘諺語。充分證明了我所說的,如何具有道理。

蘇軾說過,盡可以想當然,我和希臘人都是人,難道就沒有一個幾百年前的希臘人,說說這句話,然後被幾百年后的我,所發現和記録下來嗎?

不要說那麽絶情。人生在於糊塗。

既然生為一個社交苦手,又何苦讓自己苦上加苦。

可怕的事情,世間有很多,但我想,能夠讓我們彼此心領神會,只需一個眼神就能在宴會上彼此達成共識的,還是這種彼此同情的「病友」身份。

事實上,留下一整本《伊利亞隨筆》的蘭姆就是個口吃的人,但這不妨礙他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混得風生水起。

所以,社交苦手,往往不是什麽生理上的差別,更多是天生!

是的,我不可遏制地如此想了幾十年,即使到了鬍子花白,我也不妨如此確信。

說起來,社交苦手是什麽?

并不是對於人際交往上缺乏能力。我承認,社交苦手肯定有那種不解風情,經常做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但是——請注意——社交苦手同樣有能敏感察覺人心變化,可以自如處理彼此關係,在人際交往的場合顯得遊刃有餘。

真正的核心在於感受。

社交苦手可以笨拙,可以聰明,可以世故,可以天真,可以內向,可以外向……但歸根結底,社交苦手最大也是不可改變的特徵,就是他們從來不覺得群體社交有什麽讓人放鬆快活的樂趣。

這纔是本質所在。

社交苦手的每次社交,都是一種考驗,一種工作,而不是休閒。

所以,有人能在第二天精神矍鑠,因為頭一天晚上的盛大晚會或是縱情放歌、沉醉歡飲,都是一種休閒放鬆,所以他們勞逸結合后,自然神采飛揚,乃至期待起下一場社交。可社交苦手呢?抱歉,他們只會感到,自己在一場工作后,又緊接着來了下一場。他們得不到絲毫喘息,就有投入到緊張的生活之中了。

唉,真是讓人同情。

當他們在自己第一次社交場合里,感到一種彆扭不安的時候,就已經驗證了他們的底色。

彷佛出廠的流水綫,那些機器臂,還是質檢員,人或者機器,反正是把這些零件挨個挑選。倒黴的那幾個,就會被扔進旁邊的盒子里,成為格格不入的次品。從此就打上了標籤。唯一的不同,就是人無法像零件那樣回爐,他們只好繼續走出自己出生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地確認,我——

就是一個社交苦手。

好吧,社交苦手的生活,並不比其他人過得更糟糕,畢竟這真算不得什麽問題。

你知道,在十三世紀的冰島,你的一生之中,也看不到幾個村子外的人。

而在二十二世紀的城市,你同樣在一生中,見不到幾個能記住你名字的人。

社交苦手的名號,不是別人給的,而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正如我之前所說——事實上,斯蒂芬·里柯克早說過——下一次,要是有個什麽人,提起他在印度的時候,我們能不能繼續聽聽,也許這個老故事,能讓我們聽到新鮮感呢?

畢竟,我們可不會都希望,自己的朋友一個接着一個,都成為了那個社交場合上,風度翩翩沉默不語的大人物,而我們卻還是那個自以為得意,卻早已孤家寡人的社交小能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