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說說就好

有位音樂人說,想說的還很多,只是沒有說,或是找不到人說。

事實上,我既聽過他製作的專輯,也聽過他的歌,但終究不知道他的生活。

在屏幕上,一切都要服從電視製作的需要,人是工具。正如某位被趕走的剪輯師所說,一切都可以通過後期來完成——可以讓這個人消失,也可以讓另一個人說出不相干的意思。因此,無論我看過多少,終究還是不算瞭解他。

不過,按照我的經驗來說,即使讓他可以直抒胸臆,恐怕也并沒有多少人願意聽。

在生活裏,你會接近一位老者,然後耐心傾聽他反反復復,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講述自己的過去嗎?太多的人,在第一次告訴你的,並不多。起碼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將自己心底的陰暗角落,拿出來與你分享。更何況你也未必是一個適合分享的人。

人年老以後,最大的寂寞,就是找不到適合分享過去的人。

我看過某位名記者的自傳,她的名氣來自於她採訪到的大人物,但在她與他們的交往中,我很難看到她自己所講述的過程。我也看過唐德剛先生的口述史系列書籍,雖然翻過的,算不上細讀,但終究還是能感受到一種專業卻疏離的態度。這或許並非是一個要分享過去的人,所能找到的最好對象。

作者當然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這比金錢重要。這個結論似乎帶點葡萄的酸味。但在賺不到錢的情況下,能夠擁有一個可以講述自己,然後還可以分享過去的方式,總是讓人覺得滿意。起碼,我們不用等待一個好心又耐心的傾聽者,更不必一個人嘮嘮叨叨,仿彿真得了什麽精神紊亂功能症。

過於孤獨,往往會有空谷跫音的錯覺,一個地廣人稀的地方,往往會有熱情好客的牧人,這是一件顯而易見的事情。可你能想象得到,一個人打算打破孤獨,最終打破的很容易變成自己。正如古龍給自己過去寫作生涯的回顧,下了一個只是突破了自己口袋的結論。

說起來,能夠忍受下這些寂寞,然後獨自思索,從而得出一些說與不說,都能夠順天應人,達到一種心理上的自洽的結論,總是困難卻又難得的事情。

孔子決定述而不作,後人則一定要在春秋里尋找大義,這真地比不過《論語》中的記録。

孟子則一定要要和弟子們一起把自己的經歷記録下來,但最後一章,還是有一些錯覺。

荀子則更加憤憤不平,所以他認為世人必須受到教育,這就像是站在宗教邊緣一樣。

我想起這些先秦諸子,棲棲皇皇,真地不如那些見風使舵,可以按照帝王心願給出自己對策的某鞅,某蘇張了。

但現實的商地和後來的死亡,無非都證明了一件事,現世和後世不是一回事。

所以,不妨給自己一些輕鬆的暗示。

比如說,在內外交迫的時節,放輕鬆一些,接受命運自身的混亂,就像是面對一個孩子,他的哭泣自然有他的理由,我們即使不理解,也可以耐心陪伴。命運到來的時候,從不打招呼,但我們可以預先給出一扇窗子,讓哭聲不會糾結在一時。畢竟眼淚會流干,生命也會在四季輪迴,無論我們說與不說,該來的來了,該走的,也就走了。

不能輕鬆的時候,那就想着,很快就會變得輕鬆。正如無法笑出來的時候,就讓眼淚慢慢流,一切變化后,依然會有另一種笑容,值得我們期待。

一天一天,就這麽按照一件一件的小事做下去,我們做了的,就是能做的,我們不能做的,也不必總是糾結。人如此不同,保持一點善意和耐心,就已然可以安慰自己。

那麽,我今天想說的,就是這樣。

我知道自己還有一些想說的,沒有說。也知道,到了明天,又會有一些,或者說出來,或者咽下肚子。我希望自己少一些焦慮,於是就想着,一切焦慮的人,也可以得到寬解。只要有一份善意,不必非說出來,更不要逼自己成為一個好人。接受現在,正如我們接受自己年老這樣一個事實。

總是想要熱鬧起來,是不行的。

你看,本來要結束的,又多說了兩段。

再見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