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死的文學

大家放心,這不是在發牢騷,更不是自艾自怨,今天又沒賺來幾個銅板。

其實是這段時間讀過的文章,讓人有所思。

詩詞歌賦,原本是一種極為寶貴的文化財富,而其來源也極為鄉土和本色。詩之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人們對於自身生活的描述,到了《詩經》時代,通過不斷地模仿創造,逐漸讓這種文體,變得適于表達,進而四言五言七言,雜以各種形式,也就變成我們今天熟知的唐詩宋詞。前人說詩而詞,詞而曲,至乎傳奇戲曲,這一脈絡綿延千里,直到天地大變,潛龍九淵,猶有余響。

今天的人,也有喜歡詩詞,也有願意寫詩、寫詞的。但這種文化,卻已不再有普遍性,更多是一種文化上的點綴。按照佛教的比喻,這已是末法時代。

這正如新文化諸位秀傑之士,所提倡的,恰恰與最傳統的,格格不入,而要引入異域的文體來改造。

在救國的思潮中,一切都被改變,也被席捲和裹挾。

而那些原本很寶貴的東西,也就時過境遷,顯得落伍。這是那個時代的特徵,沒人打算成為落伍之人,於是就欣欣然,投身於新的時代浪潮。

一些半新不舊的人物,難免在新與舊的中場徘徊,還有一些人,則因為一種喜愛,而變成了不合乎時新樣式的拙婦。

在那個變化的時代,繼續研究詞的,便是這樣一批過時人。而在這種研究里,更重視格律的,則不僅過時,甚至于已然死去。

劉永濟面臨的尷尬境地,無過於此。

幾乎提到他的人,都會說到他的一位學生,如此評價自己的詞作研究:

我們為什么要研究詞?乃是認定詞體是中國文學里面一個重要的部分,它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遺留下來了許許多多不朽的作家和不朽的作品,讓我們去賞鑒享受,我們當然不愿意拋棄這種值得賞鑒享受的權利。可以說,我們的和詞發生關系,完全是建立在讀詞的目標上面。因為要讀詞,便得對于詞作一點粗淺的研究,懂得一點詞的智識。我寫這本小冊子的主旨,便只是想告訴讀者一些詞的常識,做讀詞和研究詞的幫助。目的僅僅如是而已。我絕不像那些遺老們,抱著“恢復中國固有文學之宏愿”,來“發揮詞學”的。(《詞學ABC》)

這位學生本人的一生同樣不快樂,而每每趕工寫作,又常寫大部頭,而難有更充裕的時間精力,來寫自己的作品,這讓我們對他有同情,卻也感到莫名的複雜。

可他的思想,并沒有過時,時至今日,我們所面臨的現實,也不比他看到的,更為新鮮。

記得我認識的一位老師,格外喜歡寫詩填詞,有名士氣,也不是一個熱鬧人。但他的詩詞,我很難評價,因為從格律來說,我所知不多,但從閲讀感受說,卻總覺得這些詞,過於平庸。這種感覺和我對他的敬重,並不違背,但到了我回想這關於死的文學,卻又有一種莫名的惆悵和哀悼。

其實,任何文體在歷史的演變中,總會進入到一種自我約束的狀態,這種格律的約束,往往來自於對美的追求,然後演變為一種美的自力和他力。蘇軾的詞作,天才縱發,可後來的詞人,若是重視格律聲調,就不會認同他的破格。但這種在格律聲調上的嚴格,到了文學的末法時代,似乎就顯得更加陳舊了。

最後的一代人,各奔東西,卻又同歸於塵土。

我今日卻依然能夠知道,這個世界,仍有一些人,不僅僅按照上面所引,只去賞鑒享受,而是更願意讓自己在格律聲調的約束中,探求那種創作的愉悅。只是他們的喜愛,仍如一粒黑夜中的燈火,雖然亮着,卻不可用它來為這個世界照明。

時至今日,我大概還是不太喜歡研究那些仄仄平平,但對於喜歡并為之付出的人,我卻抱有更多的敬意。

劉永濟當年講課時,也開過關於格律方面的課程,但座下的學生,卻往往懵然。

「你們聽明白了嗎?」他曾經問過自己的學生。

多年後,課堂上的一個學生回憶當時的情景,說自己是不懂的,而當時含糊答應的幾個人,到底是聽懂了,還是沒聽懂而只是一種禮貌地回應,這又是讓人說不清的事情了。

悲傷的人寫文學,往往說這座山哭了,又說那朵花悲哀,飛鳥飛沙,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化身,但這不過是一種妄想而已。幾千年幾萬年,山河變化,海枯石爛,山何曾哭過,花又何嘗有過什麽悲喜?

這樣一看,文學本身又有什麽生死呢?

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另一首詩也說: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個世界,每一個入時打扮的新鮮人,都來來去去。正如我們看那遠處的山水,雖然總被眼前來往的人遮來擋去,可遮擋來得頻繁,也不過是讓我的眼前混亂一陣,但那製造混亂的人,來去的速度,卻總是比不過遠處山水更為長久。

若是我們愛那山水的心,始終不變,則一切紛擾,無非是煙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