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指出問題並不重要

不經意的話,仿彿風吹過,雖然無心,卻讓聽者有意。

我想大家都看過那三隻猴子,一隻捂嘴,一隻堵耳朵,還有一隻蒙住雙眼。其實它們大概都來自典籍中的記録,據說周朝的太廟中,陳列着金人,三緘其口,銘刻的字跡如是:

古之慎言人也, 戒之哉! 戒之哉! 无多言, 多言多败; 无多事, 多事多患。

我這裏說的不是那種多嘴多舌,喜歡東家進,西家出,添油加醋的人。我想說的是,如果你真心要對某人好,一定不要僅憑主觀臆斷,就去說些自認為是在關心的話。即使再有自信,也不要把自己當作聖人,特別是心中還有沾沾自喜,或者一份得意的時候,更不能說。

就好像有句老話說:勸合不勸離。在現在這個時代,彷佛失去了道德上的根基,變得像是在欺騙。其實任何老話,或者名人名言,都不應該去刻板理解,更不應該舉了一句話,就覺得自己是立於不敗之地。執兩端而用中,它的難處就在於,要用自己的心來判斷這個中到底在哪裏,兩端每次都不同,那可以握住的中點,也就不同。

就像面對孩子,指出他們犯的錯的太容易了。他們不懂得隱藏,更不懂得假裝,也不會矢口否認,犯的錯又都是那麽顯而易見。這時候,作為一個活了更多時間的大人,可以簡單指出問題,然後就覺得問題解決了嗎?或者說,一定要孩子親口承認錯誤,然後立即發下要改過的誓言嗎?

想一想我們自己,並不是這樣啊。我們會願意接受別人當面不留情的批評,然後立即當面發誓,說馬上在某個期限就改變。是不是很熟悉的場面,這不是那種影視劇里,欠高利貸的人最爛俗的臺詞嗎?

我們總覺得這些當面承認是必要的,而立即許下承諾,然後信守,更是天經地義,毫不犯難的。那麽,下一次,我們自己也試試,好嗎?

這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不要以為不肯認錯的孩子,就是不知道存在錯誤,也不要認為被迫許下諾言,又輕易再犯的孩子,是不誠實的人。

沒有那麽嚴重,要放輕鬆,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世界不會像我們所想象那樣很快變化,但無時無刻,都有一種改變在發生。最重要的不是我們去教導什麽,而是我們自己在做什麽。言傳身教,永遠都是身教更有作用,無論怎麽賞罰並用,都比不上一個人的日日生活中的樣板示範。

春秋時候,一位國君問:我該怎麽讓國民們去節儉呢?我打算再提升刑罰的力度,並且給那些節儉的人奬賞。

他最聰明的大臣回答:恐怕不行。當你實行最嚴厲的懲罰,又給予最豐厚的奬勵時,你自己卻建造奢侈的宮殿樓臺,穿着豪華的衣服,甚至連你身邊的人,都奢侈浪費,毫不在意。這樣又怎麽會有人去真心節儉呢?

這位國君立即改變了自己的行為,變得節儉起來。就這樣,一切政策都不需要更加嚴厲,整個國家的人,卻慢慢都學會了節儉。

孩子的教育大概也是這樣,重要的不是對他說了什麽,而是讓他看到大人在做什麽。

大人的焦慮,往往都是因為自己,而不是單純為了孩子。

就像一些种花養魚的人,雖然日日看護,卻不如讓花生長在自然的環境,然魚逍遙在南海北海。我們每日定下無數規則,遠不如用自己的實踐,去告訴孩子,什麽是對,又什麽是錯。

從這個道理來說,我們在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修身立己,這樣一切都會好起來。

如果我們對自己有一份堅信,那就不用恐懼,孩子生長階段的緩慢和偶然的節外生枝。

這也是為什麽要在開頭,提到說話應該謹慎的緣由。因為我們對他人問題,都是很容易看清楚,但卻並不知道,問題不在於讓別人變得和自己一樣,而是讓每個人都明白,要去更好地生活,成為一個正直的人,成為一個坦誠的人,成為一個大度的人,成為一個懂得應該每日都修身立己的人。

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