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人若是只如詩歌


不知道應該寫什么,于是打算翻一下舊文,看看已經死去的人,他們都寫過什么。

我知道戴望舒是一個詩人,也知道那首《雨巷》,可我并沒有讀過他的其他文字,也不知道他的人生。

讀其文,誦其詩,不知其人,大概總有些不對。可人與人之間相處,本就不是那么容易。父母和孩子,是人類最根基的關系,可它并不是與生俱來的。生養是一種本能,哺乳動物都有這種遺傳下來的行為,可我們并不將自己置身于動物之中,因為我們發明了愛。

相對于智慧、勇敢、信任、互助……這些讓人目眩神移的詞匯,唯有愛,才是人類可以不毀滅世界,也不毀滅自己的依靠。

戴望舒的詩,得名于雨巷中的那股思緒,我卻覺得是因為詩人并沒有喪失那份愛意。

通常解釋是愿意把那個丁香一樣的姑娘落實,于是整首詩就成為一首感傷的情詩。而那些更明白中國現代詩歌的人,則明白所謂象征主義,對于這首詩形成的影響。至于如我一樣的普通讀者,大概只會為這字里行間的莫名情緒所感應,在那獨特的音韻節奏中,真地進入到詩人心中的小巷。

雨絲纏綿悱惻,讓人不忍快步離去,沾衣欲濕,卻并非一場甜美的杏花春雨。這樣的徘徊,不是回憶,也不是夢境,既非執著現在,自然更不是相信未來。那些情緒,猶如山中升起的云,彷佛有龍盤旋,卻看不到只鱗片甲,似乎天和地有了什么秘密,但答案卻在不確定之中。我們與詩人同處在那條小巷,也同樣感到了一絲絲雨,甚至都能看到那位忽遠忽近,不可觸碰的姑娘。只是,我們發現丁香姑娘的虛實不測時,也發現詩人其實也從未有能被感覺到的溫度。

他活在另一個時間中,思念著自己的另一個時間,這種感應猶如行與行,句與句,聲聲慢,字字切,留下了一個他,也讓我們將自己的一段生命,永遠彷徨迷茫于這雨中。

雖然我之前沒讀過他的散文,也喜歡過他的詩歌,可若要了解這個人,恐怕不能只去看那些詩歌。對于一個詩人,往往在散文中,更容易有他的人生。詩歌是言志抒情,而散文則往往不能如此。詩歌是獨舞,而散文則是對話。對話不能不考慮另一個人,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強于仁」。

人若是只如詩歌,又怎么會愿意一直停留在人間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