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派Masses
多数派Masses

诞生于这个大时代,反对一切压迫和宰制的青年平台。关注思想交锋、社会运动,关心工人、农民、女性、全球南方等被损害者的真实处境,也通过写作和实践去想象、去创造别样的社会。网站:masseshere.com

社会|Privilege事件:与高傲一起尽数体现的还有无知与冷漠

privilege事件体现了典型的“精英的傲慢”。他们认为自己接受的教育,让自己看待事物眼光柔和,而未能得到良好教育的人,就永远只会呐喊社会不公。在合理化不公平制度的同时,他们还要求受害者不仅接受,而且认同和顺从制度。
(网络图片)

文|凌渊

近日,一条微博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虽然博主谈论教育和特权都不得要领,但是其言论却十分典型,尤其体现了“精英的傲慢”。目前,网上的议论主要集中于“双国籍”、“直升清华”、“博主的道德品行”等方面,关于微博内容的详细讨论较少。所以,我想针对事件进行评论,谈论博主话语中的谬误及其潜在影响。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被漠视的结构性不平等

博主很明显忽略,或明明知道而认为微不足道的事实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不仅真实存在,更深刻影响着莘莘学子:城市普高升学率大于乡村;重点学校持续获得倾斜性投资;不同省份考生上985、211高校面临竞争压力不同……诸如此类的事实,都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表现。在承认这一前提的情况下,思考博主的言论,就会发现其中明显存在问题。

博主赞许朋友只顾努力学习,而不抱怨社会不公的态度,并且表示网民看待自己的方式是错误的,这些强调结构性不平等,对博主与ta的朋友们所享有的privilege持批判态度的网友们甚至令ta“恶心”。博主更进一步“高傲”地指出,并不是结构性的不平等,而恰恰是网友们对不公平的认知,对自身境遇的理解,阻碍了他们提升自我价值。

这套倡导大众相信、尊重自己,忽略教育不公,依靠个人努力获取成功的说辞,在现实中屡见不鲜,然而,其励志表象下暗藏陷阱。回避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客观事实,不提环境的重要性,将决定境遇的因素和责任完全归于个人,是在默许这种社会不公,将责任不恰当地转嫁给个体和家庭,减轻由税收支撑的国家及社会机构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这种思想忽视受害者不但承受着教育不公的命运,而且已经在承担自我选择的代价——若没有文化、经济资源作后盾,所有的不幸和失误都会实实在在地冲撞到他们的命运。

更险恶的是,这种说法还要剥夺受害者的话语权,抹杀其自身的努力,让人将身处糟糕境遇归咎于自己不够努力,承受不必要的心理、道德负担,同时轻视环境影响,难以思考改善环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而使人成为温顺、便利的工具。

情绪作为“正能量”

博主说特权对人的影响在于让人学会善良,自己看待事物眼光柔和,不会将人视为竞争者,而那些没有获取良好资源,叫嚣教育不公的人,内心冷漠刻薄,充满嫉妒。她认为自己温柔善良,不会嫉妒和干预他人,相较网民,在道德、理念、情感方面都更为优越。且不提她的自我认知是否恰当,这段话中评判情绪的部分值得一谈。

情绪往往伴随外部事件产生,弱化或无视事件影响,孤立地评判情绪是不合理的。情绪不能被简单区分好坏,也不能决定个人品行优劣。在遭遇不公和伤害时,陷入痛苦;在发现他人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公平而拥有自己不具备的资源时,产生嫉妒;在他人向自己炫耀优势并表示轻蔑和厌恶时,感到愤怒……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如果你不感到愤怒,说明你没有足够关心。这一标语首先在女性主义运动中被提出,并在后来的社会运动中反复提及。对不公平带来的伤害感同身受进而愤怒是人类可贵的同理心,亦是促动社会改变的情绪动力。(网络图片)

只要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人们面对教育话题就会怀有负面情绪。有些人宣称消除负面情绪可以让人集中精力改善现状,获取更好的生活(这也是许多舆论将批判性论述冠之以“负能量”之名并加以鞭挞的逻辑)。然而,有限的资源辅以不均衡的分配方式,几乎确保了部分人的落败,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让所有人平等获利。哪怕每个人都乐观积极地努力学习,也一定会有人在竞争中落选。

所以,个人抑制负面情绪,既不能保障发展前景,又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相反,悲伤、愤怒、嫉妒等一般被认为是不好甚至不正确的情感,在现实中是可以具有效用的,它们可以促使个人思考和行动。从权利、利益及合理性的角度思考,负面情绪都应该被正视而非消灭。当人体会到负面情绪,自然会去回顾情绪来源,分析现存问题,思考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人可以辩识出外界施加的压迫,了解自己和外界的关系,产生反抗和摆脱压迫的意愿。就算暂且无法改变环境,一旦产生抗争意识,人就可以主动寻找涉及问题的信息和资源,持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考虑有效的干预方式,最终可能会做出行动去影响现实。

情绪可以将人引向抗争道路,这才是既得利益者抹黑情绪的原因,抗争者往往站在他们的对立面,破坏他们的真实愿景——顺从平民构成的稳定社会。所谓主流群体,披着温情正能量的外衣,极力批判负面情绪,指责怀有情绪的人,逼迫其停止表达情绪,让情绪成为耻辱烙印,就是在抑制抗争意识萌芽。禁止人们感受和表达情绪,阻断从情感到思考与行动的通路,是既得利益者及其拥趸实施的文化霸权。

教育何为?

博主认为,自己接受的教育,让自己看待事物眼光柔和,而未能得到良好教育的人,就永远只会呐喊社会不公。

如果所谓附带特权的教育,可以让人无视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否认其他群体遭受苦难的现实,拒绝理解认知范围外的事物,那就绝不是好的教育——那不是培养人的教育,只是培养奴隶和劳动机器的教育。教育应该为人提供丰富的知识、资讯和思想资源,让人可以获取的滋养不仅来自于环境而是整个世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环境造成的认知和思维局限。在人了解真实、复杂的世界之后,再去想自己对社会的期望,自己愿意选择的道路,思考状态和抉择效果都会和蒙昧时期不同。教育不是人获取知识和启发的唯一途径,但教育理应是非常高效和重要的途径。

知识垄断资本主义与大学。(图片来源:https://marxistsociology.org/2020/12/intellectual-monopoly-capitalism-and-the-university/)知识垄断资本主义与大学

或许在具有特权的人看来,他们是完全自主和自由的。他们只需接受和拥护现有的秩序,扮演好自己天生的上等人的角色,就能“自由的生活”,并且获取最大的利益。但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他们是环境的奴隶,他们无法摆脱自身处境和社会现状去思考问题和选择思想。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也只是让他们顺从自身所处的环境,而并不是从现有的社会秩序中寻求解放和自由,进行独立的自我反思和批判。

尽管这些人十分鄙夷和厌恶批判者,仿佛他们永远隔绝所谓的卑劣情感,但他们也大概不像自己宣称的那样纯良。一方面,他们可能长期沉浸于自己较他人优越的认知,遇到不认同的观念,无法抛弃优越感去思考合理性,就只会拒绝它们,并判断它们是错误或低劣的。另一方面,他们依赖既有地位和优势,帮助其他人群需要放弃部分利益,若不愿放弃,他们的选择就会受限,所以他们或许不能接受其他人表现得更勇敢和自由。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在有意无意的维护自己的地位,维护现存的剥削制度和社会的不平等。

无论是愚昧、狂妄还是嫉恨,亦或是自私,大约都不是他们愿意接受的评价,承认就意味着他们本质上不比自己蔑视的人优越。掩饰自身缺陷是人之常情,然而他们攻击发表异见的人,掠夺道德高地的行为,是应该予以回击的。

最后需要说明,以博主为代表,运用这套话术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在合理化不公平制度的同时,还要求受害者不仅接受,而且认同和顺从制度。表面上,他们污名化受害者,只是因为认为受害者不够努力和优秀,不配公开表达意见,讨论公共议题。然而,他们的恨意还在于,受害者居然敢不思在不公平的结构中脱颖而出,而去质疑结构本身,妄图抹消他们的优势和特权,实在是大逆不道。

这是伪善和自负的表象之下,真正的傲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