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泥
豆泥

分散式自治實踐與研究者,尋找有別於電馭極權與財閥亂鬥的第三條路。喜歡討論,請別客氣與我討論。

為何 NFT 這麼多 Pixel Art?

像素藝術除了已成為 NFT 世界的文化迷因,也先天適合成為 web3 原生的互動媒介。

今天某大型 PFP 項目解盲,一樣是走 Pixel Art 風格,趁此話題我們來討論為何 NFT 這麼多 Pixel Art?

Pixel Art 像素藝術,為使用低解析度的色塊拼貼而成的繪畫。大家在 NFT 世界一定看過很多 Pixel Art 商品,難道 web3 世界正好適合像素風嗎?這是一個 STS(科技與社會)的問題,但我不具備此學門專業素養,以下只是我的臆測。

我認為這個命題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分別為 Pixal Art as a「技術」(Technium)、「訊息」(Message)、「擁有權」(Ownership)。這三種過程剛好與 web1 到 web3 的進程有些相似,彷彿碎形之下更有碎形,科技發展史在巨觀與微觀的過程中剛好重合。

以下將舉四種 Pixel Art NFT 案例作為佐證。


一、24 X 24

CryptoPunk

像素即技術。

最古早也是最長青的像素藝術 NFT,非 CryptoPunk 莫屬。當時這一萬隻像素龐克仔推出時,甚至早到沒有 ERC-721 標準(俗成 NFT 標準),代幣是使用衍伸自 ERC-20 標準(俗稱代幣發行方案)。當時也沒有web3 形式的分散式儲存技術,如 IPFS(星際檔案儲存系統)或 Areweave。

我原先以為 24 乘以 24 大小的 CryptoPunk,是純鏈上儲存的。沒想到最早的時代,他們是把一萬隻排在同一個頁面,然後寫出程式碼來抓取頁面上的圖片。純鏈上儲存是在後來更新的版本中才達成。

CryptoPunk 是歷史上第一個 PFP 項目(Profile Picture),它塑造了文化迷因與市場效益,開啟了 NFT 像素藝術的先河。但我仍認為早期實驗性質的 NFT 項目,可能真的是技術限制才往像素藝術發展,針對這部分我會尋找更多例證。

那後續許多鸚鵡學舌的龐克仿盤(所有帶有 Crypto- 前綴的像素項目),圖的是迷因紅利與市場效益 ,項目太多便不在此贅述。

而後因為種種 web3 代理儲存的技術成熟,一張 NFT 可以容納更大的檔案,PFP 項目的視覺形式因此快速進化。從像素走向插畫,再從插畫走向 3D 建模,現在甚至出現動畫、即時渲染、演化變形等,先不論社群或賦能上的創新,受市場青睞的圖片製作難度正在節節高升。

但像素藝術魅力不減,事實上目前仍有非常多像素 NFT 專案冒出來。


二、78x69

TeleNFT

像素講述技術。

提到像素藝術,不得不再次談 TeleNFT,TeleNFT 為德國一群藝術家使用 TeleText 這個 1970 年代的文字通訊技術製作出來的像素圖像。TeleText 用於展示無線電視的節目資訊,藏在水平掃描線中,因此大小限制在 78 乘以 69。

這十五名藝術家無所不用其極,在這麼小的畫布與顏色限制中,打造自己的特色與語境。他們將作品打在德國衛星一台的節目中,只要打開電視叫出文字資訊,就會看到藝術家的作品蓋在節目上。

當然這些作品都有鑄造為 NFT,15 張我都有收藏。這個計畫讓我如此喜愛的原因在於,策展者將新舊技術做了很美的互襯。

TeleNFT 將既存的老科技混入新時代的像素迷因,像素風因 NFT 復活,卻展示在一個不得不遷就的舊時代產物裡,每一粒像素都很珍貴的衛星電視時代。五十年後的今天,因時代光速進化,你有緣在同一時刻,在不同時代的載體上,看到同樣的藝術品。

老實說現在不管是電視、電腦、還是手機,螢幕解析度早就超過人眼辨識的極限。但是像素藝術的蠻橫展示,讓我們重新思考內容與載體,重回極簡,用貧困的限制來傳遞資訊。


三、8X8

八火堂

像素即內容

提到內容便一定要談最近很火紅的 NFT 平台八火堂(8bidou)。

這是一個鬧到不行的日本 NFT 交易平台,發行在 Tezos 鏈上面(日本人將 Tezos 翻譯成天俗洲 A_A)。八火堂才上線不到一週,網站爛到掉渣,卻引起超高的討論度,甚至湧入一堆知名的 NFT 藝術家參與製作。

這個網站的規則很簡單,你只能製作 8 乘以 8 的圖像,然後鑄造與販售。24 乘以 24 的版本,可以鑄造,但因為合約還沒寫好所以不能販售,有夠荒謬吧。

但就因為太荒謬了,新型態的玩法出現。小藝術家製作引人入勝的 64 格小品,大藝術家用 64 格保留自己的風格。比如以生成藝術植物園(Garden, Monoliths)知名的藝術家 Zancan,做了一系列綠色的 9arden, M0n0l1th,銷售成績嚇嚇叫。

在此特別想要強調,像素展示出來的內容,之所以容易被傳播討論,有很大原因與社群有關。社群利用僅有的 64 格來做出最易被理解的訊號,將單一像素價值最大化。這就是迷因之力的具體展現。

在 NFT 逐漸走向精緻藝術的線下,八火堂確實玩出了新招。


四、100X100

Matters The Space

像素即擁有

提到像素藝術與社群之間的關係,我剛好在三週前一起主持了一場有趣且有意義的活動,名為 Rooting for the peace of Ukraine。

這是一場反戰的參與式藝術(Participatory art),我們以區塊鏈遊戲為畫布,NFT 為商品,社群成員既為創作者、同時也是收藏者、更是捐款者。

三週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滿七天, Matters 與 FAB DAO 展開了一場小型的共創活動,我們找來了約 40 名有興趣的志願者,一起在 100 乘以 100 的空白畫布上創作,限時兩小時。主題為聲援與和平,完成後作品會上傳到 AkaSwap NFT 平台,所有販售收入將會由自動分潤捐給支持烏克蘭的非營利組織。

這可是扎扎實實的一萬像素呀,如何在短時間內藉由合作完成一幅接下來將販售的 NFT 可是一門學問。我們一邊塗點點,一邊用文字與語音進行討論。

最終出現了一些簡明的符號,如 Tezos 和平鴿、反戰烏克蘭國旗標誌、汽油彈、FAB DAO 字樣、新時代國旗?!。其中我在右上角故意畫 HicEtNunc 字樣(一個 Tezos 上的平台) ,接著有人把它改成 AkaSwap,一定是阿亂自己改的。

這張圖被鑄造成 NFT,最後也剛好售出 40 份,捐出大約台幣 4,500 元,符合我的預期。我的想像是,這兩個小時的共創過程中,強化了參與者的向心力,參與者當然願意消費收藏貢獻一下,同時又可以捐款給本來就是創作主題的組織。

像素傳遞內容,營造社群共識。這些像素,也被 林逸晟 切割成像素符號,用作 FAB DAO Discord 的表情符號。

此外,去中心化文字平台 Matters 早已默默在 web3 世界開發出更多新工具,the space(像素戰爭)是他們的最新作品。我何其有幸能夠在去年十月躬逢其誕生的那一刻。

The Space 為類似於美國論壇 Reddit 過去的實驗產品 /r space,使用者必須藉由消費代幣來擁有一顆像素,並在像素之間創造屬於自己的圖像。The Space 的野心是藉由打造區塊鏈遊戲,討論共同所有權財產稅制與全民基本收入。相關細節過於困難,不在此贅述。

其實像素遊戲在海內外蠻多的,BAYC 無聊猿有自己的會員畫畫板,據我所知中一中學妹 Phoebe Huang 也正在做自己的像素藝術區塊鏈遊戲 OnChainCanvas(OCC)(256X256)。

回過頭來說像素擁有權,我認為 The Space 的野心是想要處理媒體廣告版位等虛擬世界的注意力經濟,進行虛擬資產的公平再分配。雖然目前還沒有看到具有稀缺性的應用場景,不過還是讓我蠻期待的。

提到真正的稀缺,廣義而言,我認為 The Sand Box 的圈地買賣,才是真正的廣告版位,你看 Adidas 買下了多大塊的地,宣示潮流品牌進入 web3 世界的野心,即使到今天都還沒進場,但每天去查看 The Sand Box 土地的人,總會瞄一眼 Adidas。


五、23X23

MashBunk?

像素即故事?

最後,像素能不能拿來講故事,當然可以。所以我弄了一個豆泥 PFP 項目(所以我是項目方?!),名為 MashBunk(泥垃圾話),每一隻限定一版,每一張都有一個故事,我用最精簡的像素來講 NFT 的衝浪之旅。

但是,當然啦,怎麼可能讓你如此輕易買到。我們搞了一個非常複雜的機制,除非你熟 DeFi、滿足某些條件才有可能參與收藏。沒有白名單、沒有 gas war,很明顯不是來圈錢的,圈其他東西嘿嘿嘿。不過你如果收藏得到,大概就會理解我想要傳達的意圖了。

詳細資訊容我保持神秘。以上是一些對於像素藝術的見解。

結論

像素藝術除了已成為 NFT 世界的文化迷因,也先天適合成為 web3 原生的互動媒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