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泥
豆泥

分散式自治實踐與研究者,尋找有別於電馭極權與財閥亂鬥的第三條路。喜歡討論,請別客氣與我討論。

在 Web3 來臨前,回顧 Web1 台灣網路史

(编辑过)
你熟悉的網路可以說是源自於社會運動,獨台會案、開拓基金會、蕃薯藤。

我在 Matters 上頭的文章多著墨 Web 3.0 時代的想像,今天重新梳理三十年前的台灣,科技、經濟、政治動盪的時代,Web 1.0 的網路先鋒如何開疆闢土,帶給我哪些啟發。

前情提要:對於網際網路世代分野,以下描述或許最簡單易懂。
Web 1.0:網頁時代,資訊由單向公告
Web 2.0:社群平台時代,資訊由雙方交流
Web 3.0:無大台共識時代,資訊自主擁有運用
(以上並沒有明確的時代分野,這些時代甚至是同時並存的,例如現在)

在 Web 3.0 風起雲湧的當下,讓我們來回顧 Web 1.0 時代的台灣發生了什麼事。

歲末年終,昨天拜訪了 Web 1.0 時代的前輩。

那時候的 Buzzword 還不是 Metaverse,而是 Cybernet。


台灣, Web 1.0

台灣的網路可以說是源自於社會運動。

我是重度網路成癮者,現在還有誰不符合這個診斷嗎?

我對網路發展史琅琅上口,但慚愧的是台灣自己的網路史反而沒那麼熟悉。(在此推薦好書《尋找新樂園》(From Counterculture to Cyberculture),講述前網路時期的理想故事)昨天與開拓基金會前輩蔡淑芳聊天,開拓給我的震撼,久久不能自己。似乎所有英雄豪傑全連上線了,容我做一個整理。

1991 年,獨台會案(獨立台灣會案)爆發,調查局進入清華大學逮捕廖­偉程,並同步逮捕陳正然、王秀惠、Masao,當時是威權寒冬逐漸解凍的時刻,高等法院依刑法一百條內亂罪定罪,令社會大眾不滿,導致一連串社會抗爭,最後刑法一百條廢止,四人獲釋。

其中,陳正然就是之後即將誕生的台灣全球資訊網幕後推手。

末代叛亂犯紀錄片(2015),紀錄獨台會案事件,由我的學長蔡成允與其他三人製作。

1994 年,開拓基金會成立,英文名是 Frontier Foundation,與美國知名的電子前鋒基金會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EFF) 只差了一個 E,當時的開拓基金會是由一仲志工組成的組織,碩博士生利用額外的時間與資源,沒日沒夜無償把內容放上線。今天你造訪網頁,可以看到滿滿的 Web 1.0 風格。

開拓幾乎於同一時間打造了全台灣第一個全球資訊網(www),名為「台灣社會文化網路」,當時的成立目標是保留台灣社會文化一切無形之物,打造新媒體,成為社會行動的利器。當時保存了許多台灣生態、藝術文化、社會運動史內容。

後來數十年間,開拓不斷致力於非營利團體價值上線。

1994 年 11 月,我出生那年,華文世界第一個搜尋引擎「蕃薯藤」上線,兩年後轉型成為我小時候熟悉的入口網站。蕃薯藤將台灣社會文化內容連上全世界,當時 99% 的華文內容,都需要靠蕃薯藤搜尋引擎,在當時的蠻荒時代,市佔率驚人。

一開始蕃薯藤並非商業導向的,前幾年間甚至是以基金會的模式營運。當時的內容是公益的、進步的、保存的。「初期的蕃薯藤,有點像是『傳教』、公益性質,希望讓更多人知道網路是什麼,以及網路會帶來的改變。」陳正然形容資訊網路為「窮人的原子彈」

同一時間,蕃薯藤曾是電商龍頭、網路廣告龍頭,從 2021 年回頭望去,實在很難想像。

1996 年,遠見雜誌,陳正然:「弱勢團體對相關資訊應用的落後,會複製社會上的不公平,若不及早在資訊搶得機先,弱勢團體永遠沒有空間。」

到西元兩千年以前,蕃薯藤一直都是台灣最大的入口網站,同時間蕃薯藤即使已轉型為商業公司,其公益性質仍然非常鮮明。1999 年,今周刊,陳正然:「除非接手的人做得比蕃薯藤更好,否則蕃薯藤不可能轉手走向商業化。」

隨著達康風潮的泡沫化,後面的故事是蕃薯藤被 Yahoo!奇摩超車,奇摩又被 Google 等後起之秀超車, 2006 年最高估值曾有八十億元的蕃薯藤被天空傳媒以兩億九千萬台幣併購。

這是 Web 1.0 時代的蕃薯故事。


蕃薯巨人為何化為塵埃?

「蕃薯藤曾經可以掌握關鍵,成為華人網路世界的樞紐。但是,蕃薯藤決定放棄機會。為什麼,以在商言商的觀點來看,蕃薯藤沒理由放棄;或許是蕃薯藤創立以來的唯一一位執行長的社會關懷性格,使得他忽略了,蕃薯藤必須先壯大,才更有實力關懷弱勢。」2006年,電子商務報。

蕃薯藤或許隨著時代退潮,如今大家的童年小蕃薯網頁已無法造訪,但是開拓基金會一直都在。

化作春泥更護花。

開拓一直在執行「協助非營利性組織運用資訊科技」。舉兩個例子,橫跨十數年,1999 年 921 大地震,開拓成立〈921再造新故鄉網站〉,協助賑災資訊彙整、翻譯資訊以利海外聯繫等,展現了網際網路的便利性;另外一個是我最喜歡的「科技濃湯」,2008 年開拓與 TechSoup Global Network 合作,以極低的價格推廣科技工具給非營利機構,如 Office、Windows 等等,弭平數位落差,一路做到現在。

後來網絡社群時代興起(公認為 Web 2.0),台灣、香港、中亞各地社會運動結合社會科技,世界出現了巨大的改變,如PTT之於公民 1985 行動聯盟、各式社群平台之於 318 學運、雨傘、反修例等等,G0V 於 2013 年誕生,Social Tech 正在以非商業方式影響全世界 。(推薦好書:憤怒與希望:網際網絡時代的社會運動

開拓可以說是 Web1.0 時代走在最前面的組織,甚至走在所有的網路商業組織前面。將近三十年過去,開拓從第一個打造台灣 WWW 的組織,演變為持續以科技工具幫助台灣非營利機構的非營利機構。


激進市場X零時政府

兩週前,我參加 G0V 與 RxC (RadicalxChange) 合作的開放空間會議。RxC 是由激進市場(Radical Markets)作者與社群成立的非營利基金會,旨在利用新的科技工具與社會科技改善政治經濟現狀,以太坊創辦人 Buterin 也是董事會成員。激進市場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喜歡的一本書,沒有之一,當作聖經,看了三遍。在 RxC 會議中,我重新與蔡老師連上線,上一次見面可能是六歲以前,我自己都忘了。

RadicalxChange 官網

淑芳姐是我爸年輕時在醫院工作的前輩,現在又變成了我想造做的事情同一個領域的前輩,重新爬梳了整個世代,我萬幸世界進步如此之快,不同世代的工作者竟能夠面對面相談甚歡。

RxC Taipei 2021。左:蔡淑芳執行長;右:黃豆泥。由 G0V Arvin 攝影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巧合,2015 年,社群與群眾募資浪潮湧現,高中學長蔡承允與朋友拍攝《末代叛亂犯》紀錄片,並在 flyingV 平台募資成功。《末》片拍的就是獨台會案的訪談與重構。

當時我還是大學生,在學生會主管視覺設計。那個剛好的年代,學生會正在轉型,我們這一任非常具有學權意識。當時學生會主辦的學權週〈野口祭〉便有放映《末代叛亂犯》與邀請導演訪談,現在才回想起來,當時的海報是我在匆忙之中設計的,原來我與 Web 1.0 的誕生有這麼一咪咪關係。

2016 年中國醫藥大學學權週,摺頁設計:黃豆泥

新科技誕生,不僅帶來更高效能的治理、更多的金錢流動,也帶來更大規模的利益重分配。

數位落差這個名詞還沒出現的 1996 年,陳正然與開拓就在有意識的幫助弱勢團體搶得先機使用網路服務,那時候甚至連搜尋引擎都還沒有很發達。雖然後續蕃薯藤的泡沫化被歸因於理想與商業的拉扯,借鑑之餘,贏得我百分百的敬佩。


Web 3.0,台灣?

三個月前我做了《新時代國旗 NFT》行動,兩個月前做了《Loot Revolution 時代革命》,這些日子以來我幾乎將所有時間壓在研究如何將 Web 3.0 的技術與概念應用在公民行動與非營利領域。在華文世界中,我應該是最早將 NFT 應用於社會科技的人了吧,雖然都還只是稍稍劃到皮毛而已。我願意繼續花數年的時間來尋找解答,那裡一定會造成更深遠的影響。

Web 1.0 的故事重新激發出我內心的無限想像。在大量商業案例不斷出現與淘汰之中,非營利的世界必須跟上且善加運用,其實 Web 3.0 出現許多非常棒的非營利案例,例如以太坊基金會不斷在優化公共資金的分配問題、GitCoin 以平方投票法應用於公共募資領域、亞拉岡 Aragon 從區塊鏈早期就在設計 DAO (去中心化治理組織)的套裝治理工具。

至於 Web 3.0 會泡沫嗎?

回到 22 年前,1999 年網路泡沫將至,陳正然說:「網路公司本就是用品牌形象賣一個未來;錯的是,這個現象和問題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只是大家都對過去的經驗遺忘得很快。」

現在我們不急著將一切事物「上線」了,因為一切都在線上;現在談的是「上鏈」,雞排可以上鏈、球鞋可以上鏈、直播主也可以上鏈。現在還有必要急著將台灣生態、藝術文化、社會運動史等容易消逝之物上鏈嗎?什麼時候做?誰來做?

我想就是我們。

個人認為一切都才剛開始,區塊鏈科技將服務與價值掛鉤的非常緊密,對價關係與公司本身、市場氣氛、金融工具相連動,波動巨大在所難免,但我認為離泡沫化還很遙遠,整個科技發展甚至連理想的 Web 3.0 彼岸都尚未到達。 NFT 項目就更不用說了,目前的應用幾乎都只沾到邊邊,其造成人類社會巨大影響的應用案例可能還沒出現。

我願待在這個世界,見證這些工具出現,成為善用工具,推廣給大家的人。就像一個開拓者一樣。

引用一個 1960 年代的老影集 Star Trek:「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To explore strange new worlds. To seek out new life and new civilizations. To boldly go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


結尾

昨日拜訪完開拓基金會,下午去了 Appworks 孵化器面談,更晚與 Web 3.0 的先鋒 Matters @張潔平 、多多益善的 Sara 討論寫字的人在 Web 3.0 時代的理想模樣。

整個行程有點像重新走了一趟網路史,從早上的 Web 1.0 走向下午的 Web 2.0,最後再到 Web 3.0。一日三秋,體驗網路流變,與社會科技形塑而成的社會,非常過癮。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