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瑪莉
蕭瑪莉

Mary Claire Shiao. 本名蕭容涵,政治大學廣電系和歷史系。 IG:_mary_the_Sheep_ 其他連結:linktr.ee/_mary_the_sheep_

東方《浪潮》:《入戲》的人性實驗

撰文:蕭容涵(寫於2020年4月17日 Giloo紀實影音 新聞網頁)

一場演員封閉訓練變成文革的重現,從《入戲》的集體批鬥中看人性的複雜

《入戲》是導演董雪瑩為導演葉京2016年的新電影《記得少年那首歌1969》所拍攝的幕後,記錄下從選角到後來的演員封閉訓練。為重現出導演心中文革時期的記憶,葉京讓13位演員進入了四川的一間兵工廠,體驗他們沒有接觸過的紅色時代。


一、體驗生活階段,所有演員沒有假期,不許請假。
二、體驗生活期間,所有演員須上繳手機、電腦等各類娛樂電子物品
一經發現違規者,將嚴厲處罰…
(劇組封閉式體驗生活期間規則)


在歡樂、期盼的情緒下,這群演員開始前往訓練場地,卻不知道等著他們的,是一場不知不覺的內心變化。當意識集體化後,不同於群體的個人聲音將會沈默,或者面臨殘酷、不公的批鬥與譴責,甚至抹殺…


「集體」的力量?

到了四川的兵工廠後,在換上文革時期的服裝、收走了手機、進行一天天的訓練後,這群演員從最開始面對《毛語錄》仍會偷笑,成為了紀律下,有集體榮譽、集體思維的集體成員。或許他們仍知道自己在為拍戲「體驗生活」,但是為了共同的集體利益 — — 拍攝電影。

說《入戲》是中國版的《浪潮》絕對不是誇飾,再看完全片後重回到前半部時就會發現驚人的雷同。首先是擁有領袖,領袖這在紀錄片中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毛澤東,或者可以說是經歷過毛澤東文革時的葉京導演,也就是,一個所有人的擁有這部片選角絕對的權力、共同渴望的到認可的對象。因此一個極權的領袖出現。

再來是規則與制服的出現,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過程,這群年輕演員慢慢接受這一系列規定,並且相信這是對個人有利的,就如同電影《浪潮》中的學生。與此同時,領導者也適時地給出寬容 — — 不願接受的人可以選擇離開。不過不同於電影中的學生,紀錄片《入戲》中,渴望成名的演員絕對不會因此打退堂鼓。

再來一系列的口號、相同的作息,你曾經是誰、是富是貧、是美是醜都不再重要,這群人漸漸成為一個沒有「私」的群體,有著絕對的想法、絕對的行為、絕對的態度,在群體外的意見,成為了異端邪說、是自私自利的。

《入戲》劇照

這群身在其中的演員全然不知自己的行為已經步入了曾經納粹、文革的那種恐怖的極端,而旁觀者也直至紀錄片中的「江思遠事件」,一位演員想要回家看生病的外公卻掀起殘忍的批鬥大會後,才驚覺這個已然超出所謂「生活體驗」,演員們已然將集體看得比個人重,不斷要求「團結」、抹除異己,懼怕團體解散。


「集體」與「個人」?

或許有人會好奇,這樣的情況沒有人感到不對勁嗎?怎麼可能就這樣完全的服從團體?

然而事實上並不是沒有人感受到問題,而是因為群體的組成方式,正是使用了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與「渴望改變的急迫性」。透過群體行動的力量,減少面對現實的無力感。

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行動鑄造力量,榮耀鑄造力量。— — 第三浪潮(The Third Wave)領導者 歷史教師 Ron Jones

(第三浪潮為電影《浪潮》原型,為美國歷史教師 Ron Jones 所發起的法西斯主義實驗)

在進入因為共同目標、共同力量而產生的群體後,個體會在群體化的過程中變異,一點一點的犧牲「個人」,以換取群體的「力量」。而當此群體具有封閉、極權的特色,個體在完全融入群體、終於獲得「力量」的同時,便代表失去「個人」,已然過度依賴著群體而無法脫離,因此抗拒脫離。

《入戲》劇照

因此可以看出,一個集體的出現是帶有目的,而個體自發的參與、依賴。而一個健康的群體,應該具有約束範圍有限、成員平等、具有共同利益的特性,並且個體不再滿足於集體的力量,理應便可以自發離開。可是以上的不適用於獨裁的封閉極權集體。


「極權」還在嗎?

在歷史中,人們因為不平等、基本身活條件無法滿足、原先政府信用破產等因素,因而造就出極權、獨裁、法西斯。這看似很遙遠,而且因為歷史的教訓,是現今的安定社會下不會再次發生的。

但其實這些歷史比想像的還要近。現今社會體制下,人們對於權力、金錢的追求導致了人際間的疏離。在這種空虛與之下,加劇了對「被需要」、「被保護」的渴望,更直白地講,就是對於集體所帶來的,那種能改變現狀的「力量」之渴望。而若這時出現了一位領導者,將所有人統合且封閉,將有可能組成一個以集體利益為名打壓異己思想的極權團體。

電影《浪潮》中所展現的正是如此,我們與歷史看似完全不同,實則根本上的需求仍然一致。而電影的原型「第三浪」也證明了能證明,歷史,依然能重演。為集體屏棄個人並不只是一件「過去人的愚蠢行為」。

「這是最有骨性的時代,沒有任何國家敢小看中國的年代,就是這個年代⋯⋯你別以為就是現在這個鏡頭裡的這一代人他們特可悲,他們確實也很可悲,包括我在這個裡面,這一代人就是被洗腦給洗成這樣了,但是你們不要忘了,恰恰是在這個鏡頭裡的這一代人,現在在創造中國新的歷史。這個年代,文化大革命,全體中國人都是搖滾,這就叫搖滾,一個人站在天安門城樓上領著大家一起嗨、搖滾。」— 葉京
《入戲》劇照

或許會世界已經為了納粹、為了文革深刻的反省了,但是不代表以現今社會的穩定,是不會出現這種排除、批鬥異己的集體。反觀,高自由的選擇與大數據演算法,將我們帶入一個個不同的群體,而這些社群正在將所謂「集體意見」強化,引發了沈默螺旋的效應。

我們是否該反思,當個人色彩與私人情懷受群體的壓抑與遮掩,強制的思想與不敢抵抗的服從,結合盲目崇拜意見領袖的行為,我們是不是也正在悄悄進行一場又一場的「文革」?

《入戲》劇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