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宁
苏维宁

科学带来预言,预言产生行动!

新视角下的资本主义起源

一种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新理论

为什么要研究资本主义的起源?

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资本主义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要对这个问题作出回应。这一老大难的问题总是与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密切相关。而生活在当今世界的每一个人都身处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之中,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国家可能是支持资本主义的,也可能是反对资本主义的,但绝不能与资本主义没有任何联系。就算是苏联那样发展程度很高的工人国家实际上也没有完全脱离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为了理解当今世界,探讨资本主义的起源尤为重要。

商业化模式

将资本主义视作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业因素自然发展的结果的资本主义起源理论是最广为接受的。

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是亚当·斯密。斯密认为历史演化分为4个阶段:狩猎采集、游牧生活、定居农耕、商业贸易。历史演化的最后和最高阶段是商业社会。商业社会最初起源于古代地中海地区(希腊、罗马)。然而其进一步发展却被蛮族入侵打断。商业贸易自然进程被中断导致的封建主义和从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的倒退。封建主义建立之后,商业发展又在封建制度内部重新开始,贸易恢复、城市兴起。城市市民阶级联合君主共同反对封建领主,城市从封建统治中解放出来,商业社会就可以继续自然发展。贸易的兴起使封建地主遣散家奴(出于虚荣的目的,遣散仆人以便将更多的钱用于消费),使用竞争性租约把传统佃农变成了商业化的农场主,从而建立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形式。(封建土地财产权让位于资本家的土地财产权:封建地主以资本主义方式改造庄园经济)。在斯密看来,如果放任市场自由运作,那么人们对自我利益的理性追求就会不断地促进生产专门化,生产力提高,最终就会产生资本主义。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实际上遵循了斯密的理论,虽然他不同意关于人类是经济动物的说法。当然,对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两人的解释有一定的差别:斯密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指城市各阶级与君主联合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马克思则认为,在此之后资产阶级力量迅猛增长,专制君主转而寻求贵族的帮助,可这时已经没有多少封建贵族了。大部分贵族不再拥有雇佣军、农奴,他们不得不改造自己的地产。封建主义的残留物被专制国家组织起来,原来用以维持整个国家的赋税转而被用于支撑摇摇欲坠的封建阶级——其成员接受君主的救济而在政府机关供职(间接通过税收存活),国家的专制税收给资产阶级和生产力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枷锁,资产阶级发动革命推翻专制国家,消除了政治对经济的寄生,促进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无论如何这一时期的马克思认为市场或商业因素的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在商业化模式看来,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相比不具有独特性。商业化模式不承认资本主义独特的运动规律,不承认市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独特运作方式。

在商业模式中对于资本主义起源的解释一直处于循环论证当中:为了解释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力,它假设世界上存在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普世理性。为了解释以技术手段来推动劳动生产率改进的驱动力,它假设存在一种持续不断的、几乎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技术进步过程

换言之,在这种模式中,资本主义(至少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或胚胎)从历史开端便一直存在,只要将阻碍资本主义种子发展的障碍移除资本主义就会自己发展、成熟起来。于是,资本主义被视为自古以来商业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业贸易发展的最高阶段

资本主义的独特性

资本主义是具有如下特征的制度:产品和服务是为了以获利为目的的交换而生产,在其中人类的劳动力也成为一种商品,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依赖于市场。劳动者需要进入市场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以便换取工资购买生活资料,资本家需要进入市场购买劳动力原料并出卖产品以获得利润。任何人都无法离开市场而存活,生产者必须依赖于市场才能获得生产工具,资本家只能以纯经济的市场机制来进行资产挪用、剥削劳动力,而不能像封建地主一样使用暴力来强迫劳动者劳动。这样的法则意味着竞争利润最大化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法则。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剥削者与劳动者都能直接占有生产资料,无需从市场购买必需品,也没有必要进行交换型生产,从而无需竞争性的出售产品,无需实现价格-成本比的最大化。所以剥削者和劳动者都无需降低成本,通过专门化、积累、创新来提高生产率。由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农业生产率低下,收成和粮食供给不稳定,不依靠市场是明智之举。为了避免市场,农民就必须增加产品种类以便直接生产所有必需品。虽然这些农民会利用市场,但他们只出售剩余产品。对于地主而言,由于农民拥有生活资料,只能直接强迫农民劳动。在这种条件下,地主只能通过强化对农民的剥削力度,掠夺其他地主的财富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意味着地主要将剩余劳动用来加强自己的强制性力量(如雇佣军及其装备)。

前资本主义的商业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高度职业化的商人也只是在进行两个市场间的跨地贸易,利润实际上源于商品流通过程,他们利用的是市场的碎片化。而在资本主义的单一、统一市场中,利润来自于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是来自剥削剩余劳动。

“市场”常被人们冠以自由之名,人们通常认为市场是关于买卖的条件和机会,意味着等待出售和作出选择,因而暗示着自由。然而这种市场只存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只是一种辅助机制,绝大多数人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进入市场或离开市场对自己的生活不会有太大影响。而资本主义的市场却能够逼迫每个人依赖于它,依附于它,服从于它的规则。这种市场绝不意味着自由,正相反它意味着强制。如果把资本主义市场这种铜墙铁壁称为自由市场,那真是“自由就是奴役”的真实写照。

从以上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与之前的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罔顾差异而强调两者之间的延续性明显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真正源头

在埃伦·伍德的《资本主义的起源》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与通常认为的资本主义起源是一种泛欧洲现象相反,伍德认为资本主义最初只在英国产生,并在英国成熟,而且资本主义本身就是英国独特历史条件的产物,换言之,只有英国存在独立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英国资本主义的源头要到英国农业、农村中去寻找。

不列颠岛上最初的居民是凯尔特人。公元43年,罗马人征服了不列颠,使其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占领了英格兰(把凯尔特人驱赶到了苏格兰、威尔士的山区),建立了国家。9世纪,维京人入侵了英格兰,并将英格兰纳入斯堪的纳维亚帝国的版图。再往后,1066年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诺曼公爵征服了英格兰。这样反复的征服给英格兰带来了独特的政治体制。早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英国就已经与其他欧陆国家产生了很大差距:英格兰将行政区域划分为“郡”(shire),每个郡设有自己的郡县法庭,法官由当地的地主担任;每个法庭都有皇家特使,成为“郡长”,负责为皇家征税,监管法庭。这些都表明当时英格兰已是一个相对中央集权的国家。征服者威廉保留了原有的法律和习俗,并引入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但是他对封建制的原则作了改造,由“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变为“我附庸的附庸还是我的附庸”。威廉的皇家领地占英格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这使得国王的权力有广阔的土地作为保障,从而不至于沦为名义上的统治者。由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余留下来的传统、威廉的强大实力和巧妙的政治安排,英格兰国王得以有力地制约封臣,从而形成了非常中央集权化的统治。

英王的强大权力和中央集权的成功发展使得英国贵族更早实现了非军事化,他们不拥有也不继承任何具有封建性质的独立小国,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通过“超经济”手段来掠夺剩余劳动的能力。另外,英国的土地长久以来都是被集中占有的,这意味着耕种土地的大多数是佃农(“famer”一词的用法源出法语“farming out”,意为外包,故“famer”的字面意思是佃农),这种状况使地主占有较大优势。两者结合导致了地主有采用经济地租的必要和可能。经济地租是这样一种制度,在其之下,“地租由市场决定而非法律和习惯所固定”。竞争性地租是经济地租的极端形式,即地主不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只要有可能就把土地租给出价最高者。它使得农业生产者不得不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以应对土地租赁市场中因租赁者之间激烈竞争而日益增高的地租。结果是优势日益集中到那些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支付高额租金的租赁者手中,失败的竞争者所能使用的土地越来越少,最后破产。这意味着成功会孕育更大的成功,而失败者将一无所获,最终一无所有。资本主义的运动机制在这里显露了出来。

这种竞争性生产所产生的迫切性驱使着农业生产者走上了积累的道路,农业生产率也逐渐提高。与此同时,经济地租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现实,越来越多对生产率较低的佃农,在地租压力下破产,沦为无产者。而竞争性生产也驱使着大地主获得新土地,他们将土地上的平民驱离,将土地改造围能带来巨大利润的养羊牧场,从而造成的大量无业游民。

资本主义机制在农业生产上的成功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能够养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失去财产的劳动者不得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成为完全受制于市场规律的劳动大军;他们的出现也使得以廉价消费品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消费市场成为的可能和必要。市场法则驱使(或逼迫)其他部门通过各种手段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便是手段之一,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了。

“一旦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成功转变为工业形态,作为交换和流通手段的市场便会转变为一个资本主义竞争压力的输送带”,逼迫其他地区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整个世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之中。于是,资本主义“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原先一国之内的剥削关系扩展到全球范围内的帝国主义国家与从属国之间的关系

两个相关问题

(一)资本主义与殖民扩张

传统解释中,欧洲列强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对催生资本主义的过程至关重要。殖民扩张为欧洲的所谓原始资本积累提供资金、产品输出市场和原料产地,使初始资本主义得以进行所谓原始资本积累,从而进化为工业资本主义。

如果依照这个观点,那么资本主义应该最早出现在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这些殖民帝国兴起的历史都比大英帝国早,榨取的财富比大英帝国更多。但是,事实与之相反,工业资本主义首先在英国本土出现,其他殖民帝国都衰落下去。那些殖民掠夺所获得的财富只有在英国才被转化为工业资本。

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与英国的经济早在殖民扩张开始前就已经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产权关系,而西班牙、葡萄牙两者是前资本主义经济。

前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要么是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在殖民地征收赋税,蚕食领土和资源,俘获和奴役殖民地人民,要么是以搬运式贸易或在诸多分离的市场之间进行套利活动,在其中军事力量被用来确保商贸路线,保证垄断地位。

资本主义的英国并没有消灭这种血腥的扩张活动,反而变本加厉,但是,资本主义的英国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剥削模式。这种剥削模式首先在英国的第一个殖民地爱尔兰实行。

起初,英国想通过直接手段征服爱尔兰,但是十六世纪末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通过植入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秩序进而改变爱尔兰的产权结构,使爱尔兰再现英国的地主-佃农关系进而产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英国人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没收了爱尔兰人的土地,并将其分配给英国人,将爱尔兰人驱离了土地。英国人在爱尔兰的土地上建立了英国式的地主-佃农关系,从而产生了市场迫切性。爱尔兰的酋长们(精英们)由于经济竞争迫切性也接受了这种产权关系。

英国人虽然将爱尔兰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却不会让爱尔兰的经济发展起来,他们给爱尔兰设置了很多限制性政策来抑制爱尔兰的发展使爱尔兰成为英国经济的附庸,受英国剥削

此后,英国在世界各地推行殖民扩张时,爱尔兰模式的原则依然发挥作用:一方面,消灭传统社会的产权结构代之以资本主义的产权结构;另一方面,限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以确保殖民地受宗主国剥削

(二)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革命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性地认为“资产阶级”(bourgeois)是指由资本家组成的阶级,即资本家阶级(capitalist class)。但是“bourgeois”一词在法语中,原指那些非贵族出身通过脑力劳动自谋生路的人。这个词的法语意义更贴近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参与者——专业人士政府职员,这一群体与贵族的经济利益是重合的,两个阶级之间矛盾的焦点并不是社会性质和产权结构,而是关于政府公职——有丰厚收益——的分配问题。大革命之前的法国和大革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法国都不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当时的法国,土地分为小块被小农占有;统治阶级以赋税形式掠夺劳动力;商业贸易实际上是不同市场之间的套利。大革命不仅没有促进生产资料的集中,反而使地产更加碎片化,增加了小农的数目。因此,法国大革命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启蒙运动亦是如此。

“bourgeois”一词的原意与资本家并无关联。法语“bourgeois”是指非贵族出身,以脑力劳动自谋生路的群体,这个群体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处于社会的中层。而英国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关系之中,资本主义佃农也处于地主与农业工人之间的中层地位。因此“bourgeois”一词被移用来指称资本主义佃农群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其他的生产领域之后用于代指资本家阶级。

历史对于今天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资本主义不是人类文明的最高阶段,不是历史的终结。资本主义是一种较近的非常特殊的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不是人性自然演进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自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种所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普世理性也只是古典经济学家的一厢情愿而已。因此,资本主义并不是最适合人类的制度,不应把资本主义看作历史发展的顶点,从而束缚了对一个更加美好未来的想象。资本主义与自由、民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自由、民主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也不是资本主义的必要前提。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时,法国依旧是前资本主义时代,法国大革命也没有催生资本主义,反而巩固了前资本主义的所有权形式;十六世纪,资本主义在英国诞生时英国是君主专制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政体与其说是民主制不如说是贵族制。普通劳动者的政治权利是在与资本主义斗争中争取来的,但是,只要这种斗争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资本家阶级就会撕下自由民主的假面。只有无产阶级专政下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市场经济必然导致剥削、贫富差距。一旦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开始依赖于市场,那么他们必须去参与竞争和积累,迫使没有竞争能力的人们破产,沦为被剥削者。只要经济活动、社会再生产依赖于市场,这样的现象便无法避免,也不可能通过监管去避免。只有以民主的,有计划的经济体系取而代之,才是可行的出路。市场(资本主义)无法推动可持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生产会超过消费的需求和使用限度,也会迫使人们在产品的功能和用途完全丧失之前将其破坏。这种生产必然造成大规模的浪费。在帝国主义时代,落后国家要想实现彻底的社会进步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都是在英国的资本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因而后发国家无法复制英国的发展道路,越往后道路越畸变。再加之对后发国家的限制,后发国家实际上处于资本主义体系的边缘地带,不断被中心地剥削,社会进步步履维艰。后发国家要想实现彻底的社会进步就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将自己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部分剥离开来。


参考文献

资本主义的起源:学术史视域下的长篇综述,[加]埃伦·米克辛斯·伍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新解, [美] 罗伯特·布伦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王红.英法土地所有制变迁比较研究——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J].历史学研究.2015(3),42-46.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