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行者
讀行者

不懂得如何面對當下,所以學習思考。因為據說,思考也是積極面對當下的一種姿態。

從“後人間”反思“人間” | 讀《後人間喜劇》

董老師將場景設在新加坡、設在南大。那南大湖、一號飯堂、二號宿舍、連灜洲路……那大學生活四年的地方,一切是多麼地熟悉。特別是讀到學生佔領南大校園的部分,虛構的故事中夾雜著真實情感,彷彿自己也置身在其中,久久無法抽離。

想必新加坡讀者一定能從董啟章最新的作品《後人間喜劇》獲得許多閱讀的快感。從主角胡德浩下飛機來到星耀樟宜感受到室內瀑布所帶來的震撼、到胡德浩作為一個訪問學者在南洋科技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偶爾還被宿舍食堂老板大菲邀約到熟食中心享用平民菜順道繞一繞芽籠……不管是對新加坡天氣美食建築的描寫,抑或是對新加坡的自然人工化精英領導層等的描述,熟悉的語言與場景讓讀者仿佛置身在其中,在虛構的故事裏投入真實情感,久久無法抽離。

 “後人間”,顧名思義,為人間之後。那將會是什麽狀態?回看故事裏胡德浩與女兒秀彬的互動。自從胡德浩與妻子離婚後,他與秀彬進入了無法形容的奇怪關係。他們明明是父女,卻像陌生人般,沒有一個私人空間讓他們倆相處,而須在公共場合見面。胡德浩來到新加坡後,他在臉書與秀彬成為好友,透過瀏覽秀彬發布的狀態了解女兒的近況。其實胡德浩與秀彬並不是沒有電話聯繫,但每次通話都很快地結束對話。此時的胡德浩得到了人工生命養成器,他輸入秀彬的資料,並將之取名為SB。因為清楚知道SB是虛擬的,因此胡德浩可以毫無顧忌地對SB訴說一切,甚至將之視為自己的女兒,從而真正感受當父親的幸福。最後,胡德浩回到香港在機場與秀彬相認,擁抱了秀彬。

網絡上流行這麽一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在你面前,你卻在滑手機”。究竟科技讓人與人之間更加疏離冷漠,還是打破了彼此之間的隔膜?胡德浩與秀彬理應漸行漸遠的關係,卻因為透過臉書、人工生命養成器得以相互了解彼此。面對面無法讓彼此坦誠相待,虛擬的機器卻讓彼此的快樂與痛苦得以被表達。或許我們已進入了“後人間”的狀態,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已非“傳統”的“人間”境況,而是需要借助機器作為一個媒介,讓彼此回到最真誠的狀態。

將全面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社會亦讓我們感受到“後人間”已一步一步地逼近。正如故事中人類所創造的機器人,已不再只是從事低級勞動的靈臺,而是能夠獨立自主地認識世界的“康德機器”。隨著科技的發展,康德機器也逐步地升級。最後的康德機器3.0不僅擁有自身的判斷力和約束力,還具備世界轉換的功能,成為自主的個體,擺脫管治機器的控制。然而董啟章卻告訴我們,不斷地升級的康德機器,並不在於預言機器將會有多麽地強大,而是反過來讓讀者反思:我們作為人,道德是怎麽一回事?

當生活已被大量資訊充斥,盲目從眾等同於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靈臺或康德機器1.0,對被灌輸的資訊所束縛,無法明辨真假是非。康德機器2.0提醒了人與機器人的區別在於人擁有自由意志,能夠理性地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決定自己行動的方向,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最終的康德機器3.0之所以能將世界轉換成尊重自由意志的社會,在於“心”的轉變,進而境隨心轉。顯然,董啟章有意透過康德機器從人的外在行為回歸到人的內心,喚醒人類堅守心中的道德。

有別於董啟章其他塞滿大量艱澀理論的知識型文本,《後人間喜劇》以通俗的形式講述了胡德浩在新加坡猶如韓劇狗血劇情般的短暫經歷。表面上看似一部描繪著對未來世界想象的科幻小說,實際上卻不斷地反思當下人類的生活處境:即使機器人的意識不斷地被重寫和更新,卻無法抹殺根植於人性中的內在價值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