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莉斯汀陳
克莉斯汀陳

現居德國留學生,天蠍座法律人。在意民主制度、人權等研究的台北女子。 個人網站:https://kuanweichen.com/ 讚賞公民:https://liker.land/christinechennnnnn/civic

《孤絕之島》:在疫情裡成為一座座島嶼的我們

這本書乘載的是34位華文名作家筆下的疫情。他們以不同的體裁、從不同的地理位置,寫下了這場疫情的進行式。


這本書乘載的是34位華文名作家筆下的疫情。他們以不同的體裁、從不同的地理位置,寫下了這場疫情的進行式。


在本書的開始,主編黃宗潔便以島的意象描繪疫情裡的人。疫情讓人類重新衡量也重新定義「距離」,人們成為了孤島,但病毒無法阻礙人們相互連結的渴望。她將34篇作品視為彼此獨立卻又連結的「入口」或說「登機門」,通往疫境。我個人很喜歡這樣的設定,大時代變動如是,每個人在自己的角度面臨著相似卻又不同的挑戰,讀者可以從每一篇獨立的文章中登上一座島,看這疫情如何「塑造」出這座島嶼、欣賞它的地貌、體會它仰望天空的方式。

有小說形式的島嶼,如川貝母的《鼴鼠雨果》,有著那種介於寫實與不為真之間的錯落感,讓人著迷;有詩,如宋尚緯《黎明前的夜》;還有許多風格各異的散文。他們書寫的重點個不相同。好比,阿潑從千禧年初的台灣SARS經驗寫起,但從紀錄當時在花蓮上學的文字裡,讀者也可以感受到,觀察、體會、經歷一場巨大疫病衝擊的視角是多麽個人的事,這更顯得如今這本書的可貴。這本書裡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視角,孫梓評寫著一趟柏林來回的經驗,抵達當日柏林累積的確診數為兩位,這個數字在現在看來已經略帶幽默感,單日數萬確診已經是德國地鐵站新聞看板熟習的日常,但一切都是這樣開始的,在這篇《漂流物》中,人也漂流著,在時代的流裡。

如果要說一個貫穿全書的讀後感,就是人與人的關係在這場疫病之中產生了肉眼可見、但仍難以名狀的改變。人們成為如同標題所言的「孤島」,不只是因為口罩、隔離、居家工作和社交距離這樣形式上的防疫措施,疫情也調整著人們的思維,在家待得久了,重新評估許多事情包括自己,防疫防得怕了,見到其他人類內心有了新的評價。彷彿過去的一切都失了準,我們要怎麼樣到達另一座島、要不要到達另一座島,都變得難以預測。

這本書的嘗試是非常珍貴的。讀讀張亦絢《稀奇古怪的故事》,許許多多的新現象、新話題、新常態,不斷不斷地出現,稀奇古怪就要變成新的日常。而它們透過作者們的眼,在這本書裡化為許多文字被安放,本書也像是個漂流瓶,記載了這個時代的一些片段與想法。我們以後會如何看待這個時代呢?在過程中記下的這些字句,不僅可以在這個時代的當下提供同樣已成孤島的讀者一些浮木,也可以為未來留下一些什麼。

想起疫情在2020年初剛開始在歐洲流行的時候,身為亞洲面孔留學生,總是無法確定要戴口罩保護自己,或是不戴口罩避免一些路人眼光或嘲弄,那感覺或許不是世界末日,卻是冷酷疫境。將近兩年過去了,生活經過各式震盪,彷彿來到新井一二三所說「最後一個平常年」2019所無法想像的平行宇宙,讀著本書,那些時空變換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似乎在腦海中以快慢不等的節拍重組了一次,時空究竟經歷了什麼分叉,這本書不是一個紀錄片式的重演,而是以不同的視角,為讀者把這段時間的記憶與滋味,重新立體了起來。

本書的副標題是後疫情時代的我們。什麼時候會走到疫情「後」仍暫時成謎,感謝有諸位作家在迷霧的時代裡留下了這些文字。我很喜歡宋尚緯詩篇的結尾,它很具象地勾勒了這個漆黑但有光的當下——在屋裡點燈,看著窗外文明的秩序脆弱但隱隱發光,等待黑夜過去。

本文為木馬文化新書試讀心得


個人網站:https://kuanweichen.com/

讚賞公民:https://liker.land/christinechennnnnn/civic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