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
人間世

無所事事諸多思緒的半廢耶青。 太多人寫風花雪月,太少人寫一些有營養又貼地的文史哲。那麼我嘗試寫下吧。

「綠在區區」的混亂,顯示了香港真的充滿廢物

香港的回收架構很落後,政府與其不斷推動各樣的「先導計劃」,倒不如仔細規劃全城的回收流程。

香港為甚麼這麼多「忠誠廢物」?因為這個城市連廢物處理都很廢。

在我讀書的年代,已經不斷地說「堆填區即將爆滿」,「石鼓洲焚化爐很快落成」,「政府大力推動垃圾徵費」、「政府推廣源頭減廢」。

多麼諷刺,因為過了十年,上面的說話仍然適用。

石鼓洲焚化爐,2015年終於落實興建撥款,預計2024年落成。(9年時間,順帶講講,香港段高鐵也是用了9年時間,一個焚化爐,困難程度竟然堪比高鐵。)
垃圾徵費醞釀十五年,仍然未落實。
政府大力推動源頭減廢,但是2019年的廢物量,比2015年上升不少
香港產生的廢物量,不斷增加

全球各地都在努力推動環保計劃,當然不少地方做得不成功。香港近年有個名為「綠在區區」的計劃,規模逐漸擴大,本來是好事,但是執行起來,卻出現諸多問題。


本來「綠在區區」是一個教育和回收並重的計劃,在香港十八區都建立一個「綠在XX」的環保回收站:

「回收環保站」透過不同的回收計劃和教育活動,積極聯繫區內屋苑和物業管理公司,建立服務網絡,並在區內設立回收流動點,派出回收車支援區內收集可回收物。


而見到社會對於回收有一定需求,不過「回收環保站」多數設於區內較為偏遠的地方,不便市民回收,所以「綠在區區」就開始建立一些「回收便利點」,希望能夠在區內人口密集的地方提供直接的回收服務

由2020年起,環保署為原本由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的社區回收中心項目提供常規化撥款,以合約形式委聘合資格的非牟利機構在全港18區設立並營運22個「回收便利點」,以強化社區回收網絡。所有「回收便利點」將於2021年第一季或之前投入服務。


這個改變是非常好的,而香港人口雖然說稠密,但是到目前為止「回收環保站」和「回收便利點」總共只有31個(另有2個「回收環保站」即將落成)。顯然無法滿足全港需求,所以就出現了「回收流動點」:

為方便和鼓勵公眾參與廢物源頭分類及乾淨回收,環保署於2020年第四季起陸續在全港各區設立超過100個「回收流動點」,以每週定時定點街站形式運作。「回收流動點」主要位處缺乏分類回收設施的單幢式及「三無」住宅樓宇附近,以便利居民參與回收,做到「慳多啲、點止三色咁簡單」。

故事看起來很漂亮,以行政區的「回收環保站」、社區的「回收便利點」及「回收流動點」希望涵蓋全港各大地區。可惜執行起來,卻出現一些啼笑皆非的現象。


「回收環保站」與「回收便利點」並無從屬關係,而兩者轄下各有一堆「回收流動點」。下面分析三個較大的區份。

理論上「回收環保站」要服務整個行政區的回收點,那麼其轄下的「回收流動點」分佈較「回收便利點」轄下的「回收流動點」為廣是正常現象。

「回收流動點」分佈:藍色《綠在大埔》(回收環保站)負責;紫色《綠在大埔墟》(回收便利店)負責

上圖顯示了大埔區的情況,「回收便利店」專注社區,所以轄下的「回收流動點」集中在大埔市中心一帶,尚算正常。當然,可能因為歷史原因,《綠在大埔》的「回收環保站」,亦設有不少於大埔市中心的「回收流動點」。

元朗區的情況,則較大埔區差。

「回收流動點」分佈:橙色《綠在元朗》(回收環保站)負責;藍色《綠在元朗墟》(回收便利店)負責

這兩個回收點轄下的「回收環保站」,分佈上沒有明確的分工,新設立的點(藍色),似是補充原本《綠在元朗》未能覆蓋的地方。除卻元朗市中心一帶,兩者的覆蓋地方,重疊問題未算嚴重。

而沙田,就是「回收環保站」混亂分佈的重災區。

「回收流動點」分佈:紅色《綠在沙田》(回收環保站)負責;藍色《綠在大圍》(回收便利店)負責

為甚麼《綠在大圍》在馬鞍山突然會出現一個「回收流動點」?為什麼火炭一連串的幾個更近石門《綠在沙田》的「回收流動點」,會由《綠在大圍》負責?

更令人發笑的是,更靠近大圍的車公廟站「回收流動點」由《綠在沙田》負責,反觀沙田圍站的「回收流動點」卻由《綠在大圍》負責?


不要以為這些分工不會影響回收成效,這些「回收流動點」,只是在個別日子運作,居民要留意社交網站的宣傳才知道實際運作時間。

政府的官方網站,「回收流動點」的列表,並不齊全,譬如沙田區,列表中列明了6個,但是整合《綠在大圍》《綠在沙田》的facebook專頁,列出了19個。當然,有些流動點可能一個月只服務一兩日,所以不列入官方列表。

不過,試想想,如果你住在大圍附近,又有心回收,自然會首先瀏覽《綠在大圍》的專頁查詢「回收流動點」位置。查詢後,你可能會覺得附近沒有這些點,豈料你的屋苑附近,有一個由《綠在沙田》負責的流動點。

不是所有市民都有社交媒體去了解這些回收站的分佈,更甚者,即使有社交媒體嘗試去了解回收站分佈如何,卻發現自己要努力研究,才知道家附近有甚麼回收點。

這些分區混亂重疊的資訊,很阻礙市民參與環保回收工作。


當然,可能有論者會認為這些服務站的營辦商不同,他們之間可能沒有默契,建立了的「回收流動點」亦難以交予其他公司處理。

這又是一個問題。「綠在區區」有33個回收點,但竟然有19個營辦商之多:

121C回收社、仁愛堂有限公司、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良局、北區居民聯會有限公司、匡智會、坊眾資源管理有限公司、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將軍澳街坊聯會、新生精神康復會、新綠資源有限公司、東九龍居民委員會有限公司、環保協進會、綠聯有限公司、綠領行動、薈萃服務網絡協會有限公司、離島婦聯有限公司、香港基督少年軍、香港灣仔區各界協會有限公司

當然,非牟利組織以製造就業機會的形式去營辦這些回收服務,不一定是壞事。問題是,其中的資源重疊、浪費,效率低下,各個營辦商之間的溝通不足,可想而知。

政府作為統籌者,卻無法有效統籌上述服務,導致上文講述的問題浮現。

更令人無奈的是,上面講到分區混亂重疊最嚴重的沙田,《綠在大圍》和《綠在沙田》,兩個的營辦商同樣是「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

政府提供資金,引入市場力量,理論上可以提高服務效率,但是在回收工作的協調上,卻出現如此明顯不過的問題,最終只會影響市民回收的成果。


香港市民,特別是上一代的人,乃至廣大草根階層,其實很有回收意識。他們曾經經歷過物質不富裕的年代,只要提供一些微薄的誘因,他們自然會回收資源,而非棄置。反觀在學校灌輸了以十年計的環保教育,成效如何?不是沒有,但是乏善足陳。

香港的回收架構很落後,政府與其不斷推動各樣的「先導計劃」,倒不如認真仔細規劃全城的回收流程,而非隔幾年又出份永遠只有願景的藍圖。一個個落實不了的藍圖,其實只是謊言。


順帶發洩一下,政府的減廢網站,本身就是一個廢物。承辦商、公司、企業、個人、學校,個個人都用同一個網站,能夠分類好些嗎?普通使用者,會覺得資料雜亂無章,放棄尋找,一個例子就顯示了政府本身運作都是雜亂無章。

為甚麼資料可以這麼混亂?叫市民怎樣去快捷地取得自己需要的資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