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
人間世

無所事事諸多思緒的半廢耶青。 太多人寫風花雪月,太少人寫一些有營養又貼地的文史哲。那麼我嘗試寫下吧。

掌握「以訛傳訛」遊戲,才能閱讀古典文學。

閱讀必然會伴隨著資料失真,閱讀越古老的文學時,失真越嚴重,甚至嚴重到難以入口、無法理解。雖然有這些失真,但是還有些內容,即使翻譯了,都能夠很好地傳遞。

小時候玩過一個叫「以訛傳訛」的遊戲,看香港節目多數看過「掌門人」有個遊戲叫「茶餐廳」,其實就是「以訛傳訛」,觀看這些節目目的就是產生歡笑,但是我們的生活,也不斷出現這些場景。

當我們閱讀任何文字時,都會經歷以下的過程:

作者所想——作者所想寫——作者所寫——我們所讀——我們理解我們讀了甚麼——我們理解我們所讀的就是作者所想

越多層、越多傳遞,就會有越多「失真」。

我所說的「失真」,不一定是限於資訊損失,有時在受眾閱讀時,受眾會產生一些冗餘理解(例如藍色窗簾的故事),這些理解不一定就是作者下筆時所想:

  • 我們難以理解作者經歷過甚麼;
  • 我們難以理解作者所處社會的特點;
  • 我們難以掌握我們所處的社會對我們理解這些文獻的影響。
  • (這個列表可以無限延長。)

不過,「失真」不一定是壞事,日後才討論「失真」帶來的「豐富」。

然而閱讀古代文獻,除了極爲專業的學者,否則普羅大衆都是經過翻譯本來瞭解文獻本身。(中文已經是幸福的語言,不少有二千年歷史的文言文,普羅大眾仍然能夠理解一二。)

即使是能夠讀到原文的學者,他們的理解也無可避免地損失大量作者書寫時的社會背景狀況。即使他能掌握當時的社會狀態,他亦難以把他所掌握的資料透過翻譯完整地傳遞出來。

由此可見,我們透過這些翻譯,去理解古代文獻的原文,甚至想理解這些文獻的深意,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所以我們閱讀一些古典文獻時,都會覺得難以入口,艱澀沉悶甚至是無法理解。

中國的《尚書》,文字隨時是甲骨文年代的遺物,去到西漢年代,已經變得時人難以理解。所以才出現連篇累贅的註疏,後來更出現註疏的註疏。今天更加有這些註疏的註疏的白話文解釋。

《毛詩註疏》。古典文學經常需要大量註。註本身帶來很多資料,但是經歷時代,註本身已經需要解釋,就出現疏。


既然資訊的傳遞必然會失真,而且越古遠的文句越失真,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從閱讀這些文獻中獲取樂趣?

那麼我們就惟有接受翻譯本的失真,並且擁抱一些即使透過翻譯,都不會失真得太多的精彩片段。例如:

  • 奇怪的情節;
  • 人物的動態;
  • 時序的改變;
  • 普遍的人性。

上述都好像很虛幻,日後嘗試各援引例子,慢慢欣賞。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