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學16號
澳門學16號

澳門90後|社會科學碩士|財經媒體|澳門研究| 生活瑣事

好仔唔當差?為何澳門仍有大量青年投身警隊?看回歸前後澳門警察的不滿與改革

(编辑过)
我認識的高中球友裏,約五分一人任職於澳門的警務系統...然而畢業數年後,每次聚餐這些拿著鐵飯碗的朋友卻總是對工作多有抱怨,整場飯局往往成為他們發洩不滿的場所。
作者:廖志輝(澳門學16號創辦人)

我認識的高中球友裏,約五分一人任職於澳門的警務系統,這種對成為澳門治安警(澳門警察的正稱)的渴求,甚至讓我們的前任校長開設以考取警察為目標的課程。然而畢業數年後,每次聚餐這些拿著鐵飯碗的朋友卻總是對工作多有抱怨,整場飯局往往成為他們發洩不滿的場所。

要說這些,是想突顯澳門警政系統的特殊性。幾年前有媒體報導,澳門的警察比例屬世界之最,以2020年約6000名治安警計算,警察與60萬澳門人口的比例為1 :106、香港的比例為1:260、台灣則為1:341。且澳門並非只有一種警察,如果將1000多名專於犯罪調查的「司法警察(下稱司警)」也計算在內,這個比例又會更誇張。

弔詭的是,作為「一國兩制」典範,澳門的犯罪率其實續年下降。不談政治原因,一個組織在沒有實際需求下持續膨脹其人事成本,可能與其效率不彰有關。對於警察,港澳曾有一句諺語叫「好仔唔當差」,即有為青年應當不做警察,為何回歸後大量澳門青年卻又投身警隊?工作上的不滿又是如何造成的?

專研香港警政(policing)的香港教育大學教授何家驥,曾於2018年與澳門立法議員兼學者林玉鳳,合寫關於澳門警政的研究,回顧了從澳葡殖民時期到回歸後的警政變遷,與一直存在的歷史與制度問題。

澳門警察 (Image: https://www.flickr.com/photos/roychoi/5680685088)

殖民時期

反正不重要 不如就裝死

「好仔唔當差」流行的部份原因,可以由殖民時期的警民關係講起。澳葡殖民時期,警察與華人社群的關係相當遙遠,良好的警民關係基本不存在。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在殖民宗主國葡萄牙「自由放任」的統治風格下,由澳門總督到警政系統的部門領導,都傾向由葡國的軍事或法律專家擔任,即使到警長等中層職位,也難以看見華人身影,華人則大多擔任基層警察等工作。首個非軍方出身的警方指揮官(commander),竟然要到回歸前三年(1996年)才出現,這種由外來人主導警務系統的結果,是難以在人口組成九成為華人的社會中產生信任,華人社群甚至認為這些警方高層來澳是為了幫助殖民母國收集情報,而非真正服務本地社會。

另外一個阻礙警民關係建立的原因,與發生在1966年的「12.3暴動/事件」有關。研究者提到,當澳門親共左派在當年成功以暴力抗議方式,讓殖民政府向左派作出道歉與賠償後,殖民者基本轉以消極的治理態度等待回歸一刻。如我們之前講述澳門的親共「傳統社團」如何獲得華人社群尊重的文章所說,原本就遠離群眾的警務體系在暴動事件後顯得更不重要,市民也傾向尋找傳統社團幫助而非「人民保母」。用研究者的話來說,警民之間因此「存在一道平行線」。

延伸閱讀:港澳分水嶺?「一二三事件」及「六七暴動」如何令兩地分道揚鑣的歷史性解釋

一警兩制:治安警 VS 司警

除了外部問題,殖民時期的警務系統內部亦問題叢生。複製自歐洲大陸的兩套警務編制:治安警察和司法警察,在殖民地運行起來卻形成各種權力與待遇不公的現象。權力關係上,司警只負責刑事案件,而治安警除了要支援刑案外,卻還要處理治安巡邏、移民、遊客服務甚至火災等工作。司警能以正式申請要求治安警協助,但治安警卻只有在遇到刑事案件時,方能向司警求救。問題是殖民時期司警的人手長期不足,直到1999年,43萬人口卻只有400名司警負責全澳刑事案件,也就是說司警需要不斷尋求治安警幫忙,工作量的不同也就導致磨擦經常發生。

更糟的是,待遇問題又將兩警系統的磨擦進一步激化。雖然治安警和司警在理論上是平等關係,但除了上面提到的職務不同,入職門檻與薪酬差異卻造成司警地位看似高於治安警的現象。例如治安警的學歷要求只需初中水平,而在法律知識、筆試水平和葡語程度上,治安警入職要求都要比司警低;薪酬的不公更是明顯,澳門公務員薪酬以點數計算,司警的入職點數為260點,治安警卻只有190點,結果便形成同是部門新人,在職務與福利差異的影響下,司警一入職便彷如可以「傳喚」治安警的上下級關係。

補充資料:殖民時期的每點薪酬已不可考,若以目前每點91澳門元計算,司警的入職月薪即為23660澳門元(約8.3萬台幣、1.9萬人民幣);治安警即為17290澳門元。兩者足足相差36%。

警民關係之惡劣與內部衝突,準備接收澳門的北京也都看在眼內,回歸後便進行一系列改革。

回歸前後

裝死的政府 混亂的本地化

即使確立回歸時程,明訂政府需盡快開啟本地化的〈中葡聯合聲明〉早在1987年簽訂,澳葡殖民政府一直到回歸前仍是「裝死」的狀態。回歸前夕的整個90年代,殖民政府既放任黑社會搶奪地盤,更不要說處理兩警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到了1999年,也就是回歸當年,大量警方中高層仍由葡籍佔有,治安警首個華人指揮官直到1998年3月才出現,而司警的最後一個葡籍指揮官,甚至撐到回歸當年才離任。

結果,難攤子由北京和完全沒有實際管治經驗的本地華人社團領袖接手。而北京宣示主權的高潮一幕,便是1999年12月20日正午時份,掛上ZA車牌,即「駐澳」兩字拼音首字母的解放軍吉普車車隊,緩緩由北方連接內地的「關閘」駛進澳門,這一幕既幫助新的特區政府鎮懾本地黑社會勢力,也彷如打響了警政改革的第一槍。

CCTV完整紀錄的解放軍進駐影片。另一個有趣差異,是香港的解放軍進駐並非在正午,而是選擇在無人的午夜,箇中傳遞完全不同的政治意涵。
一切看似砍掉重練

一系列警政改革隨即開展。回歸後一年,新政府先成立統領兩警系統的「警察總局」,處理治安警和司警在任務、資源與調查工作上的分配;又同時將治安警的入職要求由初中升至高中;薪酬方面,兩警的入職點數同樣設為260點,更額外給予兩者50-100點的薪酬津貼與收入減稅,據研究者在當年的計算,相關津貼與優惠直接為警員帶來相等於5至6個月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中高層由葡人掌控的職涯天花板不覆存在,本地警員也同樣有機會晉升到警長甚至指揮官等職位。

回歸後的警政系統,一切看似砍掉重練。

結語:升級之後

記得一次與高中的治安警朋友吃飯,他又再抱怨起工作,說某次追捕小偷後因為要等待司警到來將犯人帶走,白白在街上等了4、5個小時。我問:「那你站著怎麼辦?」,他說:「就等啊!」表情面如死灰。然兩三杯黃湯下肚後,又開始熱烈說起自己的股票心得。

研究者筆下,澳門警政系統在回歸後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倡狂的黑社會被咱們解放軍擺平了;且因為人工高福利好,「好仔」也不再討厭當差,向上晉升的康莊大道在理論上被打開。然而形成上百年的內外矛盾是否就全然消失了?研究者沒有給予明確答案。


✍️順手做問卷,讓我們寫得更好:https://forms.gle/H7TBF1nakzERaNZr8

📚抽書活動:https://bit.ly/3rdtFrG


我們致力推廣澳門研究,並已撰寫3⃣3⃣篇文章

👉文章全目錄:

https://macaology16.com/empire16-all-articles/

👉每月飲少一杯廢水,既健康,又能支持我們的普科寫作: 

https://macaology16.com/what-is-empire16/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在帝國邊陲講故事

澳門學16號

四個社會科學和歷史背景的作者,嘗試訴說一座名叫「澳門」的看不見的城市。它的故事不止關乎自身,也關乎背後的帝國和邊陲。 👇我們的故事|Podcast|免費電子報|Patreon https://linktr.ee/macaology_empire

43251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