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學16號
澳門學16號

澳門90後|社會科學碩士|財經媒體|澳門研究| 生活瑣事

革命革命還是革命:《讓子彈飛》的歷史隱喻

近代中國革命其中一個顯著成果便是結束長達二千年的帝制,然而皇帝真的消失了?還是換了個形式,換了個名字?
作者:程偉恆(歷史學碩士)

2010年,中國導演姜文改編作家馬識途小說《夜譚十記》其中一篇《盜官記》,上映電影《讓子彈飛》。《讓子彈飛》播出後,立刻造成轟動,皆因不少觀眾都認為戲中充滿大量政治隱喻,明顯是一部諷刺現實政治的電影,能在中國嚴密電影審查制度下成功上映,讓人們倍感意外。

筆者當年也趁了熱鬧,快快手看了一次《讓子彈飛》,深感姜文確實藝高人膽大,敢拍出這套電影,再成功推上大螢幕,又得到廣大的回響,殊不容易。

轉眼十年,筆者前前後後已看了這套電影五次,每看一次都有新驚喜,最近更特意翻開原著《盜官記》,發現姜文改編過程中加入大量以歷史包裝的暗喻,這與原著有極明顯的區別,忍不著想向讀者分享一二。

盜《盜官記》

原著《盜官記》劇情相對電影簡單,故事講述政府一位老科員在一場「龍門陣」(川區用語,意指閒聊)回憶起往事,向大家道來一段「怪事」。

話說,有一位土匪張麻子刧殺假縣長後,得知世間原來可以買官當縣老爺,竟忽發奇想決定買官當縣老爺,企圖以此向一位害他家破人亡的土豪劣紳報仇雪恨。張麻子買官後,竟然為民請命、替天行道,當起一位稱職的父母官,作風異常正派。然而故事最後,張麻子雖成功手刃仇人,但這樣正派的人物仍死在國民黨的手中,悲劇收場。

《讓子彈飛》海報(Image: 電影神搜)

相信任何人看過《盜官記》與《讓子彈飛》後,都會認為小說與電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本。基本上姜文只抽取小說一條主軸——土匪當官,然後就以此改編(或者重新包裝)成自己的故事。姜文在電影中不只改寫小說原本的元素(如師爺變邪),同時加入大量新的元素,例如濃濃的歷史隱喻。

馬識途在小說中對於政治的諷刺非常鮮明,直接指出國民黨治國無方、腐敗無能,甚至挖苦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是「刮民政府萬稅」。至於電影,當然處處都有對現實政治的諷刺,但明顯較小說隱晦得多,不少更是透過歷史隱喻來表達,即是我們常說「借古諷今」。究竟姜文借了那些「古」,非常非常值得我們細味。

「鐵血十八星旗」飄而不揚

電影開首,一輛由馬匹拉動的列車隆隆聲地前進,這個詭異的畫面引起觀眾的熱烈討論,不少都認為隱喻「馬列」(馬克思列寧主義)。

筆者看了幾次《讓子彈飛》都聯想不到「馬列」,反而覺得這一幕最讓人在意的是隨風飄起的一面旗——鐵血十八星旗。於電影55秒,姜文刻意把鏡頭聚焦於鐵血十八星旗上,更深怕觀眾對這面旗陌生,加了一句對白「我們鐵血十八星陸軍(此旗曾短暫為中國陸軍軍旗)護送縣長安全上任」,提醒觀眾留意這一面旗,那這面旗在戲中有何特別之處?

辛亥革命後鄂軍都督府成立,官兵背後兩支大旗就是鐵血十八星旗 (Image:維基百科)

電影的時間設定在1920年(戲中葛優明確表示稅收已收至九十年後的2010年),卻沒有用上符合歷史時空的國旗五色旗,也沒有用上最為人熟悉的民國國旗青天白日紅旗,而選用鐵血十八星旗,肯定是有訊息想帶給觀眾。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取得成功,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以鐵血十八星旗為旗幟,此前這面旗是革命團體共進會會旗,可說這塊面旗與革命有很強的關連。革命後,鐵血十八星旗很快就被停用,相繼被五色旗、白日紅旗取代,慢慢被人遺忘,但姜文不但沒有遺忘,還試圖用這塊面旗勾起觀眾回憶。

鐵血十八星旗在很多場景都有出現,最起碼還有兩個我們應該留意的地方。其一是張麻子第一次審案,當他成功逼令黃府教頭武智沖向受害人叩頭後,一大群民眾在衙門門口向張跪拜,張立刻斥責民眾不准下跪,大聲說道「皇上都沒了,沒有人值得你們跪」,張身後正是大大的鐵血十八星旗。

近代中國革命其中一個顯著成果便是結束長達二千年的帝制,然而皇帝真的消失了?還是換了個形式,換了個名字?民眾朝鐵血十八星旗方向下跪,答案已是十分明顯。

其二,也是最重要、旗幟出現最多的場景,就是當張麻子帶隊前往剿滅假麻匪,搭建了一個舞台舉辦誓師大會,而舞台後面全是鐵血十八星旗。張成功剿滅假麻匪後,出於對老二,師爺被殺的新仇,再加上有六子、夫人的舊恨,決定殺回鵝城向黃四郎發動最終一擊。剿匪舞台瞬間變成推翻土豪的舞台,喻意相當明顯,此時戲中鐵血十八星旗真真正正成了現實革命時的那一面旗。

小鳳仙與蔡松坡

電影還有「小鳳仙與蔡松坡」這個歷史元素為姜文所添加,但姜表現得更為隱晦,觀眾不稍加注意,可能不知「蔡松坡」曾在電影出現。

約電影24分,黃四郎傳召作為自己線眼的青樓女子花姐到自己府上,問張麻子有沒有去妓院,並要求向他匯報張麻子一行人一舉一動,最後還特意叮囑花姐不要成為小鳳仙。這是電影第一次出現「小鳳仙與蔡松坡」這一個歷史元素,同樣地姜文好像深怕觀眾不知小鳳仙是誰,透過黃四郎手下說出她是名滿全國的妓女。

小鳳仙(Image: 維基百科)

小說中並沒有出現妓女角色,姜文在電影中加入了兩位重要妓女角色,分別是縣長夫人與花姐。前者曾為青樓女子,後來出錢幫丈夫(馬邦德)買官;而後者最後背叛黃四郎,幫助張麻子一行人,成了黃四郎口中所說的小鳳仙。姜文讓劇中人物兩次提到小鳳仙,就是為了帶出「小鳳仙與蔡松坡」這個民間故事,以及這個故事背後的歷史時空。

一般讀者大概不會知道蔡松坡是誰,這人就是大家熟知的蔡鍔,松坡是他的字。話說「二次革命」後,袁世凱為了地方勢力坐大,命令各省都督入京,時任雲南都督蔡鍔因此入京。不久袁世凱有意稱帝,蔡鍔逃回雲南組織護國軍,雙方打了數場戰爭,以護國軍取勝告終。

蔡鍔(Image:維基百科)

據《蔡鍔與小鳳仙愛情故事的民間傳說與史實考異》,當蔡鍔於日本病逝後,開始流傳「小鳳仙與蔡松坡」的故事。「小鳳仙與蔡松坡」故事大約講述蔡鍔為了減低袁世凱對其監視,經常尋花問柳,因此結識小鳳仙。後來小鳳仙出手助蔡鍔逃離北京,讓他可以回雲南發動革命。

電影中段,張麻子向馬邦德談論自己身世,說年輕時曾追隨松坡將軍,將軍病死後從日本回到中國,遇上軍閥混戰,只好落草為寇。筆者在網上看見不少人認為張麻子一角就是蔡鍔的投射,這個看法應是對的,問題是姜文為何以九曲十六彎的方式帶出蔡鍔?整套電影都深刻反思中國近代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不過袁世凱很快便復辟,人們又再次發動革命再其推翻,究竟革命的意義何在?

電影尾段,張麻子兄弟不斷質疑勝算,張麻子說了一句「打!打就能贏」,這句話反映了姜文對革命的想法。假如張麻子只計算成敗得失,恐怕回山裡繼續當土匪才是最佳的選擇。又假如蔡鍔一想到與袁世凱實力懸殊,便真的放棄人生整天尋花問柳,護國戰爭有成功的可能性嗎?做了不一定會贏,但不做就一定會輸。

結語

《讓子彈飛》運用了大量歷史典故,例如楚漢相爭、赤壁之戰、荊軻刺秦,限於篇幅很難逐一探討。電影中,馬邦德自言靠「以假亂真,魚目混珠之章法」走到今天,《讓子彈飛》何嘗又不是以歷史亂現實,以瞞過某些人的法眼?

#文章編數:4️⃣8️⃣


【在帝國邊陲講故事】的故事

臉書專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在帝國邊陲講故事

澳門學16號

四個社會科學和歷史背景的作者,嘗試訴說一座名叫「澳門」的看不見的城市。它的故事不止關乎自身,也關乎背後的帝國和邊陲。 👇我們的故事|Podcast|免費電子報|Patreon https://linktr.ee/macaology_empire

43252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