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nhe1906
qianhe1906

修正傾向的小布爾喬亞

世界危在旦夕,但我只关心自己的爱人

1914年8月2日,卡夫卡的日记内容是:“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 自波西米亚人在伏尔塔瓦河畔建造城堡以来,外邦的侵扰就不曾止息,频繁的政权更迭使布拉格人养成淡然对待政事的习气。在翻天覆地的两场战争之后,出生于1914年的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传承了此种习气,“世界危在旦夕,但我只关心自己的鸡鸡。”——这是《严密监视的列车》的主人公的低声宣言,也是赫拉巴尔所有作品的潜流。

赫拉巴尔完成《严密监视的列车》次年,导演伊利·曼佐便把这则民族寓言式的中篇小说改编为电影,并获得1968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伊利·曼佐是赫拉巴尔最忠实的电影朋友,从赫拉巴尔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底层的珍珠》(1966)开始,共有六部主要作品由伊利·曼佐改编为电影。

电影《底层的珍珠》由五位青年导演分别认领一个故事,成品约二十分钟,是这些毕业于布拉格电影学院的年轻人对苏联电影模式的爆破实验。布拉格电影学院毋庸置疑是捷克电影新浪潮的子宫,在珍贵的解冻期内,借着莫斯科的东风孕育出一批自由的天才之作。继《严密监视的列车》在美国大获成功后,伊利·曼佐紧接着改编了以劳改营为背景的《失翼灵雀》,怎料转眼就到“布拉格之春”,苏联铁骑联合波兰、东德几位社会主义好兄弟踏入捷克,文艺事业领先被割,《失翼灵雀》的“反动”倾向昭然若揭,致使导演与原作者双双被禁。赫拉巴尔与妻子搬去乡间小屋,平时爬上屋顶斜坡,就着阳光写些回忆录式的温情文学;伊利·曼佐则转而拍摄尽力保持艺术水准的农村喜剧电影。

在《严密监视的列车》这个中篇,赫拉巴尔回归了较为传统的叙事方式,采用不断闪回的多线叙述,时间、空间的双重缠绕让读者微微眩晕;电影则把小说里那些发生在数月前、数里外的事件都被容纳进这个不起眼小站里不起眼的几天内,时间的重组使情节紧凑地呈线性进行,最后得到一个宣判式的结局——被美丽的游击队姐姐收走处男身后,米洛什镇定而快乐地把炸药包抛进德国人的军需专列,随后,他中弹的身体也落了下来。

要是说反战是这个故事的主题,显然不太贴切。纵观赫拉巴尔作品,四处可见黑色幽默和风流韵事合谋扳倒严肃主题的痕迹,此中同样透露出捷克人与斯拉夫人截然不同的反思形式,解冻时期俄罗斯代表性的文学艺术总归属于“大写”类型,以电影为例:苏联那边,从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飞》(1957年)到塔可夫斯基的《安德烈·卢布廖夫》(1966),人的处境被命运悬吊而不可自处;捷克这边,不论是《严密监视的列车》还是早两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大街上的商店》,都摆出马戏团般的黑色喜剧姿态。

赫拉巴尔的中篇《中老年舞蹈班》更是彻底跃入平民语言与布满尘土的生活(他确实在郊区大杂院与艺术家以及茨冈人生活了近二十年)——一位无名老者对一生的回忆,且由于叙说的对象是穿着比基尼的年轻小姐,回忆纷纷抖擞精神,所有苦难都可以化作利比多的燃料。

《严密监视的列车》 为应当捍卫的最重要事体盖上红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