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gZeno
LungZeno

不知道為何寫起matters上來。

香港電影歷經三代,第一代是東方荷里活,第二代是港產片

(编辑过)
東方荷里活不是指香港70s、80s、90s年代,而是陳寶珠、蕭芳芳、呂奇、吳楚帆、張活游那個時代。大眾懷念的是第二代香港電影。

東方荷里活不是指香港70s、80s、90s年代,而是陳寶珠、蕭芳芳、呂奇、吳楚帆、張活游那個時代。當時有粵語片和國語片,是香港電影第一代,最終國語片打敗粵語片,粵語片消聲匿跡,然後港產片又打敗國語片,成為第二代香港電影。會用「荷里活」一詞,除了產量超越荷里活,還有主因第一代大家都是大廠制,之後第二代是不同體制的,致使味道也不同。而該詞原本主要是南洋和海外華人使用。

第二代香港電影以李小龍打響頭炮。李小龍全球爆紅不在話下,許氏兄弟也紅到歐美,電影去到中東,在日本爆紅。當年成龍亦是這樣的。新體制是超出了南洋和海外華人社區。

說香港電影以前第二代是獨立製片制其實誤導。雖然有些人稱為衛星公司制度,但稱為行星制更貼切,皆因有大廠在背後作為太陽外判自由度給細廠,並為細廠分擔責任,並提供各式幫助,合作方式靈活多變,尤其大廠提供通路,細廠可以專心創意,自然生命繁茂。後來外來合拍資金就像黑洞搶奪細廠,自由度漸減,生命就消卻。再後來,太陽被破壞,行星制也就徹底喪失。行星制也就是某戰略家所說的,細組織攻城掠地,大機構擋風雨和補給,大企業是航空母艦,細公司是艦載機。

個別電影片叫好也好,叫座也罷,一般是不會惠及想拍電影的其他人。只有建立體制才會有持續和穩定的投入和產出,這才是行業繁榮,也就使得很多人可以投進去終身就算紅不了,捱窮,或紅了仍捱窮,都不至於被貧窮所迫而脫離行業。個別作品叫好叫座只是使人有資金名氣經驗人脈去建立體制,是不會直接使香港電影業復甦繁榮的。因為個別電影叫好叫座不會惠及行業的生存環境、資源補給、行業結構,而要建立體制才會起步有機會惠及的。

(註:台灣人和中國人,可能不知道香港電影第一代粵語片,但第二代香港電影偶有致敬粵語片,例如《92黑玫瑰對黑玫瑰》、《摩登如來神掌》,尤其《摩登如來神掌》,應該一些台灣人也有記億,片頭黑白片部份就是語粵長片《如來神掌》片段,粵語版歌詞也有意思:「粵語片飛刀飛劍,掌風如雷似電……舊的橋、舊的片段,常發現,你活在前人後面」。)

《摩登如來神掌》片頭截圖


NO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