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起帆
李起帆

HYPEBEAST CN编辑 SABUKARU编辑 529D实验室主编之一 前摩登天空ZERO编辑 Pornhub中文译者

為什麽這些爛布能賣那麽貴?

它象征的是壓倒性的,與消費、浪費文化對立的惜布文化

誰能想到百年前寒磣到不行被看作是貧窮象征的日本農民服飾竟是那些雙十一也不打折、甚至在國內不設立門店的潮流品牌的重要靈感來源呢?

BORO ,即日語“ぼろ”,中文意思為“襤褸”,是江戶時代日本北部地區農民家庭的主要服飾。

和如今 Visvim 、FDTML 這些品牌用補丁、磨損、水洗等工藝刻意營造出的殘舊感不同, BORO 破爛不堪的質感是不得已為之的產物。

它的緣起是質樸,是節省與惜物。

在那個時代類似青森縣的地方,絲織品只有特權階級才可以使用,農民連棉織品都無權使用。他們只能用麻布和其他粗舊碎布用針線拼湊成寢具或服裝。

每一片布料都要珍惜,破了就打上補丁,就連一捆碎布頭都彌足珍貴,只要手邊還有現成的布料,即便只能讓衣物變厚變結實那麽一丁點,都會縫補上去。

寒冬季節,除了衣物幾乎不存在別的取暖手段,不夠暖就在外面多加幾層麻布,縫補衣服上的破洞,並用麻屑填充在布與布的夾層間。

大部分 BORO 都是藍色的,因為主要采用一種叫蓼藍的植物對衣服進行染色,即“藍染”,蓼藍具有抗菌、防蟲、除臭作用,賦予了織物色彩的同時,也讓其變得更加耐穿。

這就是 BORO ,也是底層家庭在艱苦環境中賴以生存的方式。

中國有句古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而在那時的日本,織物能帶著整個家族的體溫跨越數十年披在幾代人身上,留著相同的血液,也被同一件衣服溫暖。

相較起 BORO ,被稱為生命之布的 BODO 或許更能生動地詮釋這種布料的傳承之意。

BODO 是用棉麻和木棉布拼接起來做成的褥子,一般當作被子使用,但它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使命,作為女性生產時的助產工具。

當時采用的生產方式是“座產”,把 BODO 擰成一股繩系在房梁上,孕婦抓住繩子支撐身體,成下蹲的姿勢生產。

BODO 是用祖父母和父母的舊衣服縫製的,也正是這樣才傳承了幾代人,補丁打了一層又一層,每個生命的誕生都不是一個人的力量。

其實 BORO 這種百納衣形式的衣物並不是日本獨有的,在中國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類似的衣物了。

古時的僧侶所穿著的袈裟也是收到人們捐贈的舊衣物、布碎等縫合而成;而過去的父母也經常會挨家挨戶討布縫在一起給自己家的孩子做衣穿,以祈求祛病化災。

BORO 所運用的藍染技術也是源自中國,最早出現在秦漢時期,大約在6世紀時才從中國傳到日本的。

田中忠三郎先生是一名日本民俗學者,一生致力於農具的調查和收集,現存的 BORO 大多都是他的藏品,如果沒有他的不懈堅持,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大概都會被隨便拋棄。

田中忠三郎(1933-2013)

在做民俗調查的時候田中先生認識了一個健談的老婆婆,一天他和婆婆聊了很久,期間婆婆站起身來從屋裏拿出了一個包袱,包袱裏有各種各樣的碎布頭。

“我有8個孩子,男孩頑皮,衣服經常會扯破,即便是女孩子衣服也會有破洞的時候,我就會在晚上用布頭給他們補上。

但是現在我把這些拿出來,子孫們就會說’這種東西就不要拿出來,太丟人了,趕緊扔掉!’早知我那麽珍惜著不用的好東西會被孩子們這樣說,年輕時就都用掉好了,沒什麽好舍不得的”,婆婆說著說著就哭了。

AMUSE MUSEUM , 藏品主要來自田中先生

如今 BORO 逐漸成為一種服裝風格,世界藝術的一個通用語,包括 LV 在內的眾多品牌都推出了 BORO 單品。

LV x Kapital

上圖和 LV 聯名的 Kapital 就是日本一個以製衣廠起家的潮流品牌,它運用最傳統的 BORO 拼貼工藝和 Sashiko 縫製工藝完美地把美式復古與日本民俗結合在了一塊兒。

Kapital

中村世紀的品牌 VISVIM 同樣深受傳統服飾文化的影響,在其官網上的 Dissertations (專題論文)板塊裏就有篇關於BORO 的文章,旗下也有不少以 BORO 古布為主題的設計。

VISVIM

甚至還出現了 KUON 這種紮根於原生的 BORO 文化,力求保留 BORO 布料原有的面貌而去設計產品的牌子。

KUON

但如果你看到這裏就萌生了去淘寶搜索 BORO 的沖動,那麽這篇文章白寫了。

BORO 之所以能逾越百年被現在的年輕人再次談起,除了藝術審美層面的東西,更有價值的是無法體現在 price tag 上的被前人所附加的精神內核。

它象征的是壓倒性的,與消費、浪費文化對立的惜布文化,這些粗布襤褸所展示的世界觀是振聾發聵的,也正是需要我們這代人去深省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