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菁
張惠菁

作家。居住在台北。著有散文集《你不相信的事》、《給冥王星》、《比霧更深的地方》,小說集《末日早晨》等。

在遭遇他者中生:英格蘭人和他們的歷史

羅伯特.圖姆斯《英格蘭的史詩:務實.法治.傳統.中庸,揭開千年淬鍊的島國認同》介紹(之一)

這套《英格蘭的史詩》是我現在正在讀的書。

說起來很微妙。今天我們說「英國」,其實往往指的是大不列顛。或者我們說大英帝國,卻在心裡把它和英格蘭畫上等號。比起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斯,都更有自己的主張,或推動獨立,或復興語言。英格蘭呢?反而好像消融在帝國或大不列顛之中。

彷彿英格蘭覺得自己若發出聲音,會被蘇格蘭和威爾斯噓:你英格蘭不就是不列顛嗎,你不准不是不列顛,你不准有個性。或許英格蘭人自己也說不太出,他們如果不是不列顛,那他們是誰。於是非常弔詭的,大英帝國的「成功」,好似反而模糊了英格蘭的主體性。

圖姆斯這部《英格蘭的史詩》,便是把視角拉回到英格蘭。用八十萬字的篇幅,縱貫古今地好好講一講英格蘭人的歷史,英格蘭的認同(或不認同)是如何形成的,今天一般被認為「這很英格蘭」的那些價值觀——法治,傳統,中庸,務實,又是怎麼滲透到文化裡的。

但,在我這讀者看來,奇妙的是,圖姆斯努力想要凝視英格蘭這個主體,反而更清楚地呈現出歷史上與這主體互動的力量、它們之間的動態。「英格蘭」並非誕生在一個真空的大地上、除了自己沒有別人。要凝視英格蘭,就會看到那些和英格蘭互動的其他人群。英格蘭島周遭的海洋既是屏蔽也是道路,向來都帶來移民、也帶來入侵者。圖姆斯寫英格蘭與其他外圍人群的互動,把歷史的動態寫得非常詳細。我之前沒有在其他英國通史類書當中讀到過。

因此,雖然這本書的寫作企圖,應該是有尋回英格蘭主體、建構認同的意思,但絕不同於那種「我要建構國族認同,所以我看到的歷史只有我族,所有一切文明都是我族發明」的邏輯。相反,反而是呈現了自我與他者間,不斷的辯證,所謂認同並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在各種歷史的偶然中,搖搖晃晃,拉拉扯扯,發生了分別你我、或融合彼此的事,在時間中累積成形的。所以有書評評價圖姆斯這部《英格蘭的史詩》,所寫的英格蘭認同,「宛如單車穿越風景如畫的山谷,駛過暴風雨般的荒原」。圖姆斯畢竟是一位歷史學家,而且他真正的專業是法國史,因此他特別熟悉與英格蘭互動的歐洲力量。

我目前剛讀到第一冊的一半,中世紀部分。古代部分非常精采,「盎格魯-撒克遜」的認同,如何在多國家競爭,在維京人、丹人、諾曼人的入侵中,慢慢形成。圖姆斯在每一部的最後,都還作了一個小小的史學史回顧,說是史學史,其實用意是在說出:過往人們是如何認知這段歷史的,而這種認知又怎麼影響到英格蘭人對自己的理解。沒錯,認同、認知、價值觀,就是這部大書的關鍵字。

總之非常好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