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read books and feed cats

改編的倫理,電影Cargo的主題嬗變

導演二人組(Ben Howling和Yolanda Ramke)2013年拍了一部七分鐘的短片,展映之後反響不錯,才有了這部90分鐘的長片。如果你覺得這部片子過於冗長,不少剪輯點安排得略顯淩亂,那麼你的感覺大致不錯。很多新人導演、短改長片都有這毛病。

短片的故事特別簡單,從頭到尾只有一句不算臺詞的臺詞,以致於我覺得把這部短片濃縮成一幅插畫(比如短片的海報)也完全沒問題,變成僵屍的父親背著孩子,身前吊著一塊腥臭的腐肉誘因自己前行,同時背上還綁著一隻氣球哄孩子開心。它之所以震撼人心也正因為父愛主題與巧妙構思之間的完美合一,這種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設計既質樸又純粹,把父女二人換作任何國家地方的人都不會突兀。

但是擴充到90分鐘後,導演往裡面加了很多東西,以致於變了味道。我覺得他們是想傳達一些嚴肅的思考,承擔起文藝作品反思社會歷史、針砭時弊的責任,但也覺得他們的做法有些刻意,藝術協調性不算太好。

與原作相比,電影最大的變化就是加入了原住民與白人這組對立關係。對澳大利亞歷史稍有瞭解的都知道電影中大boss Vic把原住民關在籠子裡誘惑僵屍是對當地殖民史的隱喻。導演無疑是想反思歐洲-白人的殖民主義及歷史遺留問題,而且也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可謂用心良苦。影片顯然把僵屍視為一種文明病,創造和擴散病毒的都是白人,而面塗白堊、篝火獵殺僵屍的原住民則是淨化的力量、恢復自然秩序的使者,但他們也並非無所不能的正義化身,否則也不至於被boss關起來。結尾白人都死光了,但與其說他們是被擴散的病毒殺死,倒不如說是因為恐懼、猜忌、貪婪、絕望等種種人性弱點自相殘殺導致滅絕。

可以說,電影的內涵已經遠遠超越了短片。他的用意不好嗎?很好,但確實與與故事情節結合得不太融洽,電影結尾那幾分鐘實際上就是原短片的內容,只不過主角還另外背了一個棕色皮膚的印第安小女孩,同時把射殺主角的白人換成了澳大利亞土著部落。按照原先的設定,完全喪尸化的主角被擊倒之後,人們才發現他背上的嬰兒,嬰兒肚子上寫著“謝謝(thank you)”,人們不禁為父親的周到考慮和濃厚愛意所感動。但是當他另外背負了一個受傷的印第安小女孩,這種單純的情感內核已不復存在。我們有理由相信,印第安人收養女嬰是出於人類救助同類的本能,而非對男主救下印第安女孩的報恩。然而電影的表述頗顯曖昧,以致于讓我覺得,託付女兒與反思白人的罪惡之間其實並沒有那麼緊密的聯繫,對族群政治命題的思考也失于艱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