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的隨筆
長風的隨筆

文史星曆,隨便聊聊

洛邑、东都与神都:洛阳的千年兴衰

这里曾是世界中心。

近期,以马伯庸为原著作者改编的电视剧《风起洛阳》开播,引来大批人士围观。剧中,武周时期“神都”洛阳的繁华绮丽与种种阴谋、追杀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一个煞为好看的洛阳。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洛阳是怎样的呢?它何时兴起?何时衰落?与华夏大地上群星璀璨的古都相比,它的独特性在哪里?为何千年会还被后人铭记?

洛阳,又有洛邑、洛州、东都之称。这些不同时期的名字显示出其地位的变化。

大体来说,周朝时称洛邑,秦朝时,废弃洛邑的称呼,其后,洛州、洛阳时而更换。到了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因为地位逐渐上升,直追首都长安,又有东都之称。武则天掌权后(684-705年),长期居于洛阳,改东都为神都,地位甚至一度超过长安。

不论这些名字如何更换,“洛阳”始终是最重要的称呼。因为其在洛水之北,水北为阳,故称洛阳。本文以下也都用洛阳称之。

在黄河中游的伊洛盆地,洛阳不断发展壮大,洛河、伊河、黄河三条河流共同为其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向西,洛阳通往关中;向东,可以俯瞰齐鲁,是东西交通的要冲。隋朝时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洛阳位居大运河的中间点,成为掌控南北的要枢。至此,洛阳钩连东西,交通南北,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中”。

这个“天下之中”又有层层铠甲包裹,北边是邙山,南边是伏牛山、熊耳山,东边有嵩山,西边有崤山,进可攻,退可守。在军事、政治、经济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因此,许多朝代在此建都,历经千余年,洛阳成为“九朝古都”,具体观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现在的洛阳,座座铁桥横跨洛河,城市不断向南发展

一、 上古蛮荒时代的遗迹

上古蛮荒时代,洛阳就有了文明的轨迹。

在如今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村,发现了1800多年前的二里头文化,据说是夏都斟鄩所在地。《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太康到末代君主桀,共15位君王,揣摩史书的语气,似乎在太康、羿、桀之外,其他君主并未住在斟鄩。

如果说夏朝只是影影绰绰,在二里遗址头东北约6公里的地方,发现的西亳遗址则可以确定是商朝都城,这个遗址面积更大,约2平方公里,已达3个紫禁城之大,里面还建造了完整的水道、面积颇大的园林。也是在这个商朝,还盛行人祭,大事小事都要先去占卜,鬼神的气息,龟壳的碎片,弥漫在道路、宫阙之间。商朝的第一位君主汤就居住在这里。

这个宏大的西亳 ,也只是商朝的首都之一。

考虑到上古时期各个部落野蛮生长,中央到地方尚未形成稳定的政权结构,首都搬迁乃是常事。夏商对洛阳的重视,已经足以说明这里水土之好,交通之便捷。

伊洛盆地,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中心之一,在来自西方的部族去除这些历史的陋习之前,这里在城市建设、青铜铸造方面积累的智慧已渐渐开启了文明的曙光。

二、开启都城之路

东周时,洛阳真正成为首都。公元前770年,“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杀,旧都残破,其子周平王果断离开关中,东迁洛邑,开启了洛阳历史上千余年的都城之路。

这时,诸侯已渐趋强大,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登场。东周王朝靠着之前数百年积聚的政治上的威势,与各诸侯强大的军事实力相互周旋,维持着天下共主的地位,世事维艰,依然努力了五百多年。如今洛阳老城正中的王城公园,就是当年东周都城所在。

周朝对洛阳素来重视,西周初建,都于关中,周公便在这里建造成周城,一来防止商贵族死灰复燃,二来关中偏西,可借洛阳之力,统治东方。刻有著名的“宅兹中国”的青铜器,就是在此时铸造,“中国”二字,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其后,幽王被杀,关中衰落,这里顺理成章成了东周发展的基地。

秦朝统一天下,东周时零零散散实行的郡县制得以大规模推行,洛阳成为三川郡郡治。三川,即黄河、洛河、伊河。西汉时,成为河南郡郡治。历来在关中建都的朝代无不倾力营建洛阳,因为一旦都于关中,洛阳就成为控制东方最重要的支点。西周、秦和西汉,无不如此。

到了东汉,干脆直接在洛阳建都。选址在王城东周王城以东二十多公里处。建武元年(公元25年),30岁的光武帝刘秀意气风发,率领大军,浩浩荡荡,进军洛阳。自东周之后二百多年,洛阳再次成为都城。东汉的都城,规模比洛阳的鼎盛时期隋唐时小的多,城内规划方面,有明显的两汉时代的印记。

汉魏故城遗址,可看到长方形的宫殿遗迹。昔时繁华地,如今尽是麦草青青

两汉时代,都城呈大致的正方形就行,不追求刻意的长宽一致,宫城多位于城市南面或中间。东汉在洛阳的宫城分南北二宫,南宫的南沿、北宫的北沿都距南北城墙不远,两宫之间有三条复道相连,是一个位居城市中心而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因为去古未远,不太注意建筑与思想的关系。

两汉之后,只要地形条件许可,都城都趋向于严整的正方形,宫城位于城市北边正中,寓意人君坐北朝南,统治天下。唐长安城就是最标准的例子。

汉魏隋唐的洛阳都城史也有诸多线索相连。佛教就是最耀眼的一条。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敕建白马寺,让天竺东来的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居住,这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规模宏大,香火繁盛,近两千年后,经历代兵火,仍岿然屹立。

佛教的兴盛是洛阳在汉魏乃至隋唐时期一道亮丽的景色。东汉时初立,三四百年后,到了北魏,已经大为昌盛。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力实行汉化政策的同时,也鼓励佛教的发展,借佛教之神,冲淡自身胡人承继大统的怪异。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中,仅记载的已有四十多座寺庙,最著名的永宁寺,就有一百二十多米高。

远观当时的洛阳,大概是塔尖林立,极为壮观,可想见佛风之盛。洛阳南边的龙门石窟,见证了北魏到隋唐佛教的发展。

北魏开凿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药方洞等,唐朝开凿有奉先寺石窟等。中间的东魏、北齐、隋朝,开凿的步伐断断续续。如今在这些不同时代的洞窟中,可以看到当时艺术特点及流行风尚的不同。

北魏孝文帝最重要的历史功绩,还是他的汉化政策。他自迁都洛阳以后,衣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刻意消磨掉鲜卑人的特点和气质。这位人们想象中有点文弱的君主在汉化这件事上表现了极其坚强的决心。太子要叛逃,换一个;元老要反对,杀一批。甚至因为汉化政策推行得过于迅猛,激起了六镇叛乱:被遗忘的北境鲜卑军人的待遇日差一日,起而率军南下,给北魏以重创,间接导致了之后的北魏分裂,洛阳化为废墟。

然而,孝文帝的汉化大业已经推广到整个北方,日后辉煌的隋唐帝国,就建立在这些汉化成果的基础上。

北魏洛阳想象图

三、 “天下之中”,不惟辉煌盛大,而且流光溢彩

隋唐时代,应该连起来念。隋朝常常被人们忽视,这个朝代其实有着极大的气魄。他不屑于修修补补,他要重新规划一切。

在关中,隋朝丢开秦汉故都,在其东南重建首都,成为后来著名的唐长安城。在关东,撇开汉魏洛阳古城,向西数十里,重新规划了一座新城。两座新城的面积都有以前数倍之大。隋朝又修通京杭大运河,在经济中心南移尚未完成之时便及时地加强了南北方的联系,让洛阳坐实了“天下之中”的地位。

只是隋朝没认识到“亢龙有悔”的真谛,使用民力太过浩繁。短短几十年,就忽然陨落。

回到洛阳城。如果说汉魏洛阳城是1.0版本,隋唐洛阳城就是2.0版本。隋朝时洛阳有103坊,3个市。唐朝增到109个坊,仍然3个市,同时期的长安城不过108坊。洛阳的人口一度达到了百万之上,和长安相埓。之前的北魏洛阳城,最繁华时大约五六十万人口。

不论北魏还是东汉东周故都,面积都远不如隋唐时期。城市都建在洛河以北。隋唐洛阳第一次让洛河成为内河,将城市一分为二。这种大胆而自信的设计充分显示出建造者的魄力与眼光。

隋唐洛阳地图,城市已经横跨洛河

唐洛阳城因为地形限制,不如长安规整,宫城在洛阳西北方向,内设三个市,南市、西市和北市,西市和北市较小,南市是最大的一个市,也是洛阳的经济中心。南来北往的商客从洛水或是陆路前来,在这里聚集。

大秦景教的遗迹,波斯金币,罗马金币,在这里都有出土。在洛阳西南著名的定鼎门遗址,还发现了骆驼的足迹。驼铃悠悠,不仅在长安回响,也将“丝绸之路”延伸到了洛阳。

唐朝时首都在长安,洛阳的地位相比以前,只有提高。因为长安人口过多,关中平原粮食供给不足,皇帝常常率领百官,跑到洛阳“就食”。高宗一朝(649-683年在位),就曾7次远赴洛阳,并把洛阳封为“东都”。即使在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二十多年间,也有5次奔赴洛阳。

武后时(684-705年掌权),直接以洛阳为首都,并改名“神都”。洛阳位于“天下之中”,京杭大运河的中间点,交通便利,因此物资充足。

她失势后,“神都”名号取消。算下来,洛阳成为“神都”的年头,总共20年左右。就是这二十年,武则天为洛阳赋予了一种不同于前朝的异域色彩。

宫殿建筑上,武则天拆毁了唐高宗时期巨大的乾元殿,另建明堂,又名通天宫。这明堂是一个正方形建筑,长宽各88.2米,高86米。面积相当于如今故宫太和殿的2.5倍,高度相当于一座如今接近30层高的大楼。当时的建筑技术似乎达不到如此高度,应该是一层的大殿之上矗立的阁楼或旗帜的高度。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座明堂之后,还有一座更大的建筑。其名字今人听起来也十分怪异——天堂。中国人向来极为务实,宫殿、城市的名字都尽量和国家治理、人民生活结合起来。如果明堂还勉强说的过去,天堂之名,即使指的不是来世,也是一个活人终生到不了的地方。后世一千三百多年,恐怕只有太平天国时期诸多的奇怪名称可堪比拟。

在宫城南面,矗立着一个华丽、霸气透着浓郁的异域色彩的柱形建筑——天枢,全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取天下中枢之意。由新罗人毛婆罗设计,为铜铁合铸。柱身有铜制的蟠龙缠绕,刻着文武百官和四夷酋长的名字。顶上是一个直径近9米的铜盘,上面四个龙人托着一颗大火珠。这是借用了祆教(拜火教)奉火为神的传统。柱子下面是一个巨大的铁块,由铜制的蟠龙和狮子环绕。

天枢的主体,秉承武则天时期的风格,当然巨大无比,其直径3.6米,高45.87米,相当于如今十几层的高楼,供全洛阳的居民仰望。不知当时的洛阳人会不会用充满家乡自豪感的口气说一声“中!”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想象图

李隆基上台后,以强硬手段处理“前朝”遗物。这些建筑被大多被毁去,仅存的一些,也改建得中规中矩。因为,他要开辟一个更伟大的时代。

在洛阳之西,还有皇家禁苑。隋朝叫作西苑,比洛阳城还大。唐朝时逐渐缩小,武则天时改称神都苑,面积仍较洛阳城略大。各种奇珍异草、珍禽野兽、色彩鲜艳的牡丹点缀着这皇家园林。

在这块禁苑与洛阳之间,还有一组著名的建筑——上阳宫。此处南邻洛水,东接宫墙,本是一处风景秀丽的胜地。武则天晚年被夺权后,居于此地,优美的风景丝毫不能让她的心绪好转,曾经喜爱的牡丹姹紫嫣红,她看来也索然无味。她的容貌迅速变化,皱纹增加之快,让旁人大吃一惊。上阳宫后来成为幽闭宫人之所,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就写了一个在上阳宫度过四十余年孤寂岁月的宫女。

 结语

唐朝中后期,战争频繁爆发,中州大地,成为胡虏鏖战之所。繁华的洛阳一次次成为废墟。

唐朝之后,都城沿着黄河不断东移。虽然五代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都曾定都洛阳,不过是乱世争霸,短短几年。北宋定都汴梁之时,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即将完成。北方的部族纷纷崛起,“天下”越来越大,北方的朝代,更青睐北京这样处于农耕和游牧交界地带的城市,可以在更大的舞台上控驭南北,以军事的强力,压迫南方王朝。

洛阳变得越来越普通。明清时,洛阳城大幅缩水,与隋唐时一百多个坊相比,仅相当于四个坊的大小。

宋人李格非曾在《书洛阳名园记后》中说:“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宋朝以前的千余年间,这句话确实适用,那时,洛阳是天下的中心,是时代的风向标;宋朝以后,西亚、北亚、东北亚乃至南洋、西洋、东洋,通通涌入华夏的历史。洛阳从通衢大道退下来,成为一个内陆小城。人们闲看花开花落,品味着生活的乐趣。

千年往事滔滔而逝,唯有洛水穿城而过,带来历史的回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