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明
鄭立明

文字與影像創作者

上街,煲一鍋語言粥 ──港台抗爭小不同

從連日來的線上關注香港「反送中」運動訊息中,我有一股很即時的感慨,不知從何而生,而看到Matters在慕哲辦的討論會的文字整理一出來,那感慨突然清楚了些。

香港這一波波相連的運動滋生了許多屬於自己的運動語言,當中許多粵語字的隔閡(除去可望文生義者之外),外人是真得需透過翻譯者才能掌握,在這場驟變之波衝撞之中創生出來的鮮活字眼。與台灣的318相比,香港以廣東話結合粵語字衝創出來的語言之繁多,恰為台灣的運動所難以望其項背。

對於網路上的呈現的街頭訊息若有稍稍過目,應該會對粵語粵字之「流」留下印象,這些粵字流與香港街頭上的達到兩百萬的人流相互輝映。在香港移交22年、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頭將屆之時的重大變局,港人透過手機,筆電、平版以及FB、Twitter、Message、IG口瞬息萬通、乃至於傳統的實體,街頭塗鴉、大字報、便利貼、口耳相傳,以這股粵語粵字之流互通,而這些字流不但串起了人流,既乘載著也包覆著他們。一如雨傘、口罩、黃頭盔,一方面保護著他們,再者也成為辨識內外、「敵我」的標誌。

據香港朋友說,自小成長過程中正式教育並無教授這些粵語字,不過藉著母語他們以口默讀大多能識之,惟可能需要些微的反應時間。港人如此,更何況外人,這也標誌了他們的在地、不可替代性,也適度地保護了他們的暗語,譬如,街頭港青忿忿用以質疑辨別、閉口不言的黑警是否內地派來的解放軍時,這母語恰好成了辨識敵我,揭開港警是否為外人偽裝的利器。

在台灣的我們必須得透過翻譯,才得以更瞭解這些運動暗語的意義與脈絡,想我們甚至打不出自由Hi這個髒字來,甚且短時間立馬製作T衫反擊,而當我們一時無以辨讀的粗口一躍成為T衫,網路版面上的大字時,一時之間紛紛問起這個它的意義,然後,手腕底那個漢字構形的法則突然間連通了彼此的書寫經驗,這又是一種港台交織的脈絡難以言明的情感經驗。而這一經驗,在看過港劇成長的台灣人來說又更複雜了些。

到底港、台各自的根底確實不一樣,台灣有投票民主,有軍隊,但沒有機會如香港發展出來的粵字,一個普遍用得母語字的社會空間。看得香港人此時此刻用來連結同志的私密語言而產生的感慨,一時想找個解釋,是該說台灣的殖民更成功、更徹底嗎?還是台灣族群眾多會是個好理由嗎?更甚者,抗爭的現場連對峙的雙方吶喊的都是廣東話,「自由Hi」就出於一名港警辱罵女性的字眼,連港煤記者發問、官方答辯也如此,進入立法會的最高潮「要走一起走」那吶喊混雜著群體又私密無比的感受時(這─鍋相信是煲得你我眼淚直流了),就不是大大的震撼可以形容的了。

風起雲湧的社運是某時某地的社會力爆發,同時都也是群體創造力勃發的顯現時刻,如同自由hi,be water 、煲底,我們得透過影像、語言去認識這些平常見不到、學不到的彼此脈絡,那脈搏有真實、有謊言、有壓抑、理想,以及種種理性的非理性的,這不是書本上,也不是旅遊誌上的香港或台灣。說哪裡更成功的話,打打氣倒有效果,然則無視於實際上毗鄰的兩地吸納學習彼此抗爭經驗的效應;而也正是從這些可以獲致深化、超越港台對彼此,以及自我認知的機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