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評論
有時評論

在寫字的路上走呀走(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 lochan1230@gmail.com

我的身體就是我的料理台《無差別日常》

2016臺南藝術節
圖片來源:台南人劇團官網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6.04.08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文 — — 羅倩

就劇名《無差別日常》來看,好像在說著一種沒有任何差異的日常狀態,昨天、今天、明天都是一樣的。在暗示著什麼,我們的日常發生了什麼,演出的文宣中,將日常比喻為刀,「什麼」似乎正在不斷的割裂,等待被完全切開。是否意味著,有一種無法躲避的、隱形的、暴力的因子,潛伏在日常生活,直到它突然斷裂的那一刻,我們才會有所意識?又為何我們要靜靜的等待被毀壞成形的那一瞬間,生活才會顯現出它其實一點也不安分的騷動著。若這樣的一種冷靜的暴力是編劇趙啟運和導演廖若涵想要傳達給觀眾的,究竟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展現在舞台中呢?

「我想藉由劇場說出那些大家有共感卻卻說不清楚的事情,可能是一股能量、慾望、衝動或意象。」[1]

誠如導演自述,我想接著思考,難以言語的內在情緒,是如何由內而外轉變到舞台上的,我想舉例在戲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料理魚的故事,嫁為人妻的自述旁白大概如下:「68093天,我嫁給他的日子,我討厭魚腥味,但是我每個禮拜都會做紅燒吳郭魚給我先生和小孩,總共料理了980幾條魚,魚的腥味怎麼洗都洗不掉,那股魚腥味讓我覺得噁心。」運用前後重複出現的台詞,以及中間她將自己的身體作為一條正在被括除鱗片、剖肚、捨棄內臟、被蒸熟的吳郭魚的身體反應,她細心的自我展示自己如何被料理,她最討厭卻不得不煮的一道菜,冷冰冰的剃刀金屬撞擊聲哐鐺、哐鐺,女人面無表情,料理自己,直到最後打開瓦斯爐把一切燒的一乾二淨。

「我希望觀眾光是看到空間,就能感到無以明狀的震盪,進而共感。」[2]

在廖若涵特別重視的劇場空與視覺意象中,首先引發效應的是讓觀眾達到一定程度的身體觸動,那把在演員身上來回滑動的剃刀聲響讓人極度不適,環場音樂是重複冷調的噪音旋律、牆上投影著那黑白色調的魚、人物講著日常的生活的瑣事,動作卻正在自我肢解,我們內心想的和表現出來的動作不也常常是自我分離的。

整齣戲的演員們很少彼此對話,反而是直接面對觀眾展開某種內在思緒,甚至不管旁人有沒有在聽,一時之間觀眾鑽進了演員(作為相對於我們自身之外的他者)的意識中,燈光專注的聚焦在演員上,如同一個人在深夜的高速公路上漫遊,某些路段一片漆黑,只剩下自己。在黑盒子的劇場中,微弱且聚焦的燈光下,觀眾也只剩下自己,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無差別日常》演員不斷的自我對話中,其實一直在說話與接收的,也只有自己(演員/觀眾)。觀眾的位置很安全,我們是隱身在黑暗中看戲的旁觀者(看著社會事件發生的所有他者/多數),股票市場上班的員工、女性上班族的過勞工作與職場冷暴力、計程車司機的情緒壓抑與爆發,不斷呢喃的「只要呼吸就可以繼續…」。

劇本著重描寫的是在都市中的某種潛暴力狀態,在人口大量聚集且乾淨整齊的城市空間中,被壓抑與被規訓的身體,扁平化在所有鋼筋水泥高樓塑立起的棲居空間,在臺灣普遍失去道德標準的新聞傳播媒體中,所有的事件變得如此虛幻,所有的被排擠的、喘不過氣的與負面的能量,全都無處可去,不斷自我循環,將所有人都變成了帶著面具的恐怖份子,將處在都市中的個人孤立情狀表現的非常精準到位,但在台南上演時,都會的預設觀點也與南部生活型態產生了某種觀看的距離感。

《無差別日常》是廖若涵在創作《游泳池(沒水)》(2014)時就開始醞釀的主題,作為一個全新的創作劇本與演出,在舞台表現形式上除了維持《阿拉伯之夜》(2015)中一貫冷調、簡潔的舞台空間、切合著低頻噪音的鼓動節奏與最低限度的舞台道具,如細長的日光燈管、鐵皮搭建的舞台與大眾交通工具使用的鋼管扶手,四位演員不斷的接續演出這幾年民眾非常有感的社會議題事件,奔跑的場域、流動的事件,一則、兩則、三則…,一件一件慢慢的再一次把觀眾拉回那些暴力的、負面的、遭到漠視與幾乎遺忘的災難事件現場。

若將《無差別日常》視為反應台灣社會議題事件的創作展演,或許值得思考的是,將新聞事件再轉化為劇場形式的動機為何?就整體故事架構來說,雖然是由許多不同的事件組成,所有事件卻可以連成一條纖細交疊的互文結構,觀眾是隨著演出時間不斷自我拼湊出對於90分鐘演出的內容理解。這樣一種將個別事件串連起來的架構法,可以看出鋪層整體敘事結構的用心。演員的肢體動作和敘事分離所產生的視覺反差,成為導演慣用的風格語彙,演員奔跑,持續無謂的耗損自身能量,也象徵著日常生活的某種徒勞。但對於這樣只單純展示事件的敘事,某種程度也在戲末將觀眾拋置在無處可去、不知該如何反應、甚至產生了無法進行自我反省的孤立境地。

[1]陶維均,〈青年劇場導演/廖若涵因為劇場,得以釋放自己〉,《PAR表演藝術》,279期,2016.03,頁115。

[2]同上。

2016首發於台南藝術節官網(當時連結已失效,本文為作者重刊,無配圖)
圖片來源:台南人劇團官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