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威廉
刘威廉

我是传媒学者,非虚构作家,关注底层社会,日常人物。

我們都毀於短期目標,我們都死於沒有追求

這其實不是文章,是大半個月的夢話。

在九龍塘壹家咖啡店寫東西,坐了壹大天。下午人少,店員們自已做餐吃飯,松弛下來。聲音度數提高了,內容更個人化,站相也不對了。嘰哩哇拉的粵語。兩個店員大概是議論樓上的壹個女人,從上午九點坐進來,到五點壹動不動。

言語間很是取笑和嫌棄,不時哄笑,簡直有些放肆。我以為這失了店員的本份。這議論女人聽不到,難道自已聽不到嗎。心裏有看法,有必要哄笑別人嗎?再看看這家咖啡店生意的確不行,陳設布局松垮粗心,難怪沒生意。什麽時候閉上嘴,用心做咖啡,他們就長進了。早上點的卡布其諾喝在嘴裏還不如大西安言幾又書店的好喝。

昨天連續工作14個小時,中間自已花半小時吃了簡餐。白天的充實,被深夜的疲憊感替代。完成壹篇8000字的稿子,原本想放棄的壹個選題,硬生生寫下來,只是不想廢了。畢竟花了壹天采訪,棄了可惜,總想做成個東西,雖然發表不了。在寫作中,原本單簿的材料居然豐厚壹些。我不做宣傳,我也不指責別人,我只是壹個願意理解人的人。最後得出的ABCD面也許連妳自已都不願相信。

《我們都毀於短期目標》:七月以來,主線基本以訪寫非虛構故事為主,且以此為樂,仿若找回真正的自已。中間穿插了壹本書體量的訪談,收獲滿滿,也算沒偏離主線。十壹月壹切亂套。接連有四場講座的安排,看著離題不遠,猶豫答應,全然被備課牽制,壹月盡毀。這是過去無數年狀態的縮影壹壹無數個短期目標壹壹方向離散,讓人不知所是。未來可能有不少時曰,但又有多少精力?再也不能隨心應人事,壹落塵網漫無邊。

《香港的車比人焦慮》:在香港養車,每個月大概4000到5000港幣的停車費支出。那些緊張逼仄的停車位讓人抓狂。現在內地的大城市又何嘗不是?人們為自己買房子,為車子買位置,爭取在城市裏生存和生活的最低底線。沒有人真正的考慮這些車的去處和它們的感受。車位劃的越來越少,開發的越來越多,綠地越來越少,收費越來越高。

我理想當中的停車位的感覺是,有白雲,有綠樹,有房屋。車子停在大樹下。這讓我想起了馮驥才的小說《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我覺得這應該是停車的標配,完美的組合。在dmg廣告公司寫文案的日子。我理解了什麽叫通調?奧迪的車清壹色的科技感,大眾系的車是青壹色的生活感。大眾的平面廣告,都有藍天,有白雲,有綠地,有綠樹,有車子。如今這壹切壹切的都成為奢望。

貿易戰打響了不少時日,經濟受了不少影響,波及到了很多周邊的人的謀生。因為寫文,間或從騰訊公司,東方報業有限公司收到在我看來還算優渥的稿酬,心情又高興,又惶恐。感謝偉大的騰訊和澎湃們對嚴肅優質內容的堅守,也讓我能把家養得好壹點。輕輕壹胡思,伏案勞動耐點心便拿這麽個回報,比較經濟下行下為生計困頓的人們,得來太容易,我們這些人應該做些什麽吧。

如果說,新聞曾經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世界的拐杖的話,它現在已成為人們的負擔了。人們不得不在媒介社會中曝光在與已無幹的神經質咶噪信息中,承受令人疲憊的信息超載。今天,我們應該反對背後是資本的新聞,我以為。

半年以來,我精神上成長較快,得益於兩個群體。壹個群體是我壹直使用遠程采訪方式觸摸到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他們是農貿市場主管,基層刑警,長途卡車司機,拳擊手,公益誌願者,三線學兵,做稱人,制硯人,中學語文老師,電影放映員,演員,甚至改邪歸正的黑社會頭目。他們教育了我,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

另壹個群人是有情懷的媒體人們,我看到情懷和愛在當代人身上的余光。李鴻谷,師永剛,雷曉宇,楊猛,張英,南香紅,蒯樂昊,仲偉誌,葉偉民,遲宇宙,還有小馮超等以及秭沫訪問的杜強、謝夢遙,雷磊等諸位,他們是記者,作家,編輯和主編。他們是好人。

記得七月份開始到香港時,告訴自己什麽也不要計劃和實施,就當被地球開除了。自打高中沖刺高考到今天,感覺壹直沒停歇。七月過了幾天閑時子,有點想唱我本是景陽崗上散淡人的腔了。現在回想,真是散淡又精進的壹個夏季。很快勤奮的病犯了,直到十壹月充實到紊亂,量多了,不知所做何事,為何而為?人的聰明智慧即是愚,是用來限定自己的,是為計劃藍圖。隨心的人最後都大成,這年歲,還為難自己幹甚?

今天,兩位好友。趙校從深圳來看我,吃了懷舊飯。小時候能吃十幾碗,現在肚裏油水多,各吃五碗。晚上,與史廳坐在壹起,盡興,詳情不便表。夜遊時,碰到當年華商老員工,斯是奇遇,嘖嘖稱奇。

香港瑣記:陽光照得人慵懶,舒坦,好像這陽光普照曾經是特權壹樣不容易獲得。看《巴黎燒了嗎?》長句子環繞立體聲,跟杜比的環境效果壹樣。肖爾鐵茨上將的形象栩栩如生,是部節奏明快的長電影。

理好瑣事與正事的關系。人皆有追求,卻生活在各種糾纏之中。最好的策略是絕不戀戰壹壹無論是上天安排給妳的,還是庸人安排信妳的壹壹都必須忽略,透過各種關口的迷障,找準自己清晰的前路。那些煩瑣,皆是考試。壹考妳放不放得下,二考妳處不處得好,卻都無關緊要。

妳的正途是人生萬千鎖把的萬能鑰匙,是破敵天下各大門派的第壹蓋世武功,壹解百解。年青時都處在莫名的迷茫,以為真者未必實真。有人的主線越來越聚焦,有人的主線越來越離散,甚至偏頗於瑣碎,以為是不得己的退守。實際上,是自己不知所求,不懂避讓,不知選擇,未能聚光的結果。很多的日子都是無謂的,如果不懂聚焦的話。

下午又擾了壹次李鴻谷主編,騰訊的小盆友好奇,追采了五個內容。如果妳還是得到的用戶,比較兩者,就更清晰了——原創、系統與潮流。做內容,很多機構忽略了潮流。無潮流感,可能是好內容,但會很寂寞。市場不能寂寞,寂寞不起。我們看到潮流了嗎?我采訪他時,李總壹定很奇怪,他想的都是運營了,而我采訪的是小記者的寫作。明顯跟不上節奏。

上午做完了蒯樂昊老師的訪談提綱。這提綱,耗去了我壹周的時間,看作品,涉獵點藝術的常識。寫訪從采訪時開始。采訪從準備寫作提綱時開始。提出好的問題本身很難,基於洞祭,同壹個坐標,同壹套話語體系,避免寬泛。

她人在日本出差,只好遠程訪談。媒體知識者的情懷讓我感喟。另壹幫知識人集體工具性淪陷。

在家族群裏聽說三伯興文去世了,準備驅車回去。他去年摔斷了骨盤,八十多歲,愈合不了,在床上癱著。疼痛驅使他的手指在土墻上摳出壹個小坑。他老時,經受著疼痛與寂寞的雙重挾持,而毫無辦法。大兒子去逝早,那年我從上海坐飛機回去參加了葬禮。晚年工資卡讓老二媳婦收了,要估老二兩個兒子的按揭,許是沒辦法。

興文伯年輕時是幹部,風流俊朗,家裏像城裏人壹樣講究,兩兒兩女。那時,我到他家打井水,滿心的艷羨。可誰知,老了,逃不過這淒涼壹刀。不怕顏身老,但憂無所托。

寫作是真實的幸福。很亨受那種沈浸於故事寫作的時光,發自內心的熱愛,真正地完成壹件作品的態度,寫作的人與材料壹起交流,與作品壹起成長,在對他人的思考中自已也脫胎換骨,滌蕩心靈,思想升華。

采訪的過程,是了解人生社會的行程。人生狀態之差異如同異國風景,尚有發現新大陸的可能。世界的模糊曖昧輪郭漸次明晰,纖毫畢現。寫作是為了理解,固然為他人,更是為自己。為自己過得平衡壹壹不執於理性的冷,不偏於感性的熱。最動人的是沈浸的狀態,雖然有主題不明和結構排布的焦慮,但那是甜蜜的負擔,不是在論文寫作中真實的排斥悲。完成壹件文本的感覺,好像壹個焊點,生命的壹處被焊在最堅固的基石上,沒有隨風浮遊的失重之感。每壹篇小文都讓自已沈澱,沈落直到平穩。

這本書,撰寫得好熬煎。對於數據遲鈍的我,倍加摧殘。從去年夏天,到今天封面定下,每次溝通都是痛苦。實在不想改了,還是得改。加校兩遍,都怪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數字,壹個對不上都不行。該書數據知多少??太多了。這本書做完,明年不做了。希望有人接盤,無私傳授研究思路與方法,寫靠自已煎熬吧。

前天從早七點坐到晚十壹點,累得要死。有人約壹次講座,在專業範圍內,卻非興趣。世界上事事皆可騙人,唯有興趣不能。收工時虛空又焦慮。對比寫故事時,即便熬夜,全然是喜悅與滿足。既便寫得不好!

又有長輩去逝。去逝前壹年,老年癡呆,盆骨摔折,不能翻身,只腿彎曲,入殮時勉強抻直。那些無言的痛苦被微弱的思維能力無視。有多少含笑而去?去姨父家,談時政。他覺得薩達姆最大的失敗是為了自已的事業把兩個兒子搭上了,不值。為了家,什麽都是浮雲。這兩樁事都是生活。

這學期我被分配壹項新任務,廣告學的研究生的培養。爽快地答應了。沒有什麽比愛好和興趣更重要。當年盧迎安師兄介紹去DMG公司實習,雖然前後時間不長,但沖擊很大。我在不合適的年令去做年輕人該做的事,依然有如青春。之前假裝理論喜歡理論,實際上從來沒有快感。廣告是我的愛,寫過不多的文案,帶給至今難忘的記憶。今後在廣告學領域好好開掘吧。

《不忍回頭》三弟發來幾張老屋的照片,敗頓淒涼。屋子院落已被新房覆蓋,過去的場景,仿佛未曾存在過壹樣。我記得那裏當初是壹片田地,有蛙。後來有了第壹間土壞單背廂房和壹間低矮的廚房。廚房開了壹個後門,通往曠野。前院在很多年裏是空地,植了些臭椿,棟子,榆錢,泡桐不結果不成材的樹。

樹小時是被壹片旱煙包著。壹年夏天的雞蛋壹樣的冰雹砸爛了曬在外的的確良衣褲,絲絲縷縷,壹半的夏季衣裝都沒了。我養過兩條狗,第壹條賣了,第二條病死,起的同壹個名字壹壹黑虎。如今,原地起了樓房,壹切都變了。母親去世後,還是能回去住,卻是無家可歸了。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U only live Once!

看那些風化的山石時,我感到時間的可怖。時間是大Boss。先前每年與三個朋友在春節時合作每年壹次的壹個項目壹壹搓麻。先是在當時略顯菩涼的大學城,後轉戰到小寨繁華鬧市的壹處僻靜簡陋地兒。純屬消遣和聯誼,再就是形而上煩了,低俗壹下。那個牌桌上的四個人,先後拿了四項國家社科,壹人壹個。可見做學問的同時,也是需要休閑的。只不過,今年的壹件事影響了未來還能打嗎。

時間是把宰人刀!

時間是寶貴的。現在想來,只是獨處才是占有時間。在獨處的時候,時間屬於純粹自已壹人,完成心儀的勞作。群體中的時間是公共性的,自已是共享壹部分。這就是很多時候我們難以評判孤獨與喧囂孰對孰錯的原因。

獨處實現完滿卻偏於自私,公共瓦解自已卻成於給予。

中國人壹輩子最難寫的壹個字是:人。第壹撇沒寫好,第二捺也寫得不痛快。有人第壹畫寫得好,第二捺沒撐住,人生全塌了。有人把人字寫全了,也有人血淚墨壹起,勉強寫了個人形。

壹頭是錢,壹頭是情。壹個是憑寫書發財了,升官了,變成文豪了。另壹個靠寫點東西開心了,快樂了,交到朋友了,遇見知音了。

在我的三線學兵老朋友的空間裏看到壹句"世界之大,莫過於天地;江湖之險,莫過於人心;歷史之路,莫過於眼前"。

他六十五歲了,修過鐵路。

從前假裝對某事感興趣,久而久之,連自已都以為是真。這種假裝的習慣從基礎教育,尤其從高考就開始了。現在想想,人壹輩子最難的是六個字:有飯吃與我喜歡。

不是非要追求什麽結果,只是每天都要勞作。人生只有壹個結果,那就是死。今天是充實的壹天,背後的陽光溫暖燦爛。背影投在書桌上面,紙上的人生江山走遍。人只有在充實的時刻,才想起多少時間虛度。那些豐富的人生,就在勞作每壹天中度過。

小時候玩磁鐵吸沙,前幾年在《昆明理工大學學報》上發過壹篇小文研究小群體,這兩者之前有共性。群體也是壹個磁場,大群體有大磁場,小群體有小市場。每個人也會有自己的磁場。

磁場不能避免交相作用,也不能讓自己的磁力被完全吸收,成為在大磁力下任意南北的砂粒。重要的是不要被力量強大的,但是不是自己選擇的調性不同的磁場所控制。

壹個人到壹個環境當中很容易受到影響。這個環境就是壹個磁場。人必須選擇和自己調性相同的市場。適合自己的磁場是壹種成就,與自己違和的磁場是壹種傷害。完美人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選擇磁圈,抵禦異質磁場吸引的過程,甚至有時用自己的小磁場去抵禦大磁場的強力吸引。這是壹種艱難於成的能力,但是得學會,人才遨遊於主體性雄力之中。

妳只有體驗了,才能明白道理。真的。

社會是學問之母。社會生活如同田野,長滿生動的莊稼。學術研究如同倉庫,是田野勞作的成果。壹小部分人在糧倉裏勞動足矣,大多數人應當走向田野。田野裏有新鮮的空氣,鮮活的社會活動,它們是學術研究之源。踩在大地上,走在田野裏舒心接地氣。囿於糧倉中憋氣,且都是在略有腐氣的材料上勞作。大地上的研究會健壯自己的體魄,糧倉裏的研究會衰減自己的精氣。

我愛活生生的大地。

四十多歲,己成老朽。不能敖夜,代謝減慢,不食自肥,食龍無味。今年有幸有南方吃到日本紅柿,吃之不夠,屢吃不厭,成了最近在香港最大的壹筆開銷。

掛念。長安已是北風寒,雨蕭蕭而人瑟瑟。想起Gavin放學回家,突然獨立了。猶記他三年時,第壹次放他單飛自已上學的情景。家與學校其實只隔條馬路。他到電梯口,然後坐上不見。我在高樓上等了十分鐘他出現在馬路的斑馬線上。

我在高層看他走入視野,慢慢地橫過車輛肆馳的馬路。那是我最擔心的壹段短路。等入了校門,基本可以放心,只是在小天才上監視他進校。如今,他上下學都是自己了,真快。

晚飯是冰糖燉蘿蔔,味道比海上吃的精致的宴差些,卻也足稱美味。

《金庸走後這壹夜,我們翻到查良鋪這壹頁》,這篇好,比庸俗的湊熱鬧的做作的虛情假意的假裝悲傷的蹭熱點的追風附美的擡高自己的前幾天的網文們都好。這篇寫查良鏞這個人,而不是金庸這個大師。大師走了,只留下人。很多人對名利已不感興趣,對別人的名利更不感興趣。姑且稱為"後名利時代",我們如何活得更真實?

荀子說:“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經過無數個時代卻始終沒有改變的東西,才能作為縱貫古今的“道”而存在。新聞傳播的道在哪裏?

《香港瑣思》:在香港這種繁榮富庶之地,尤其想念家鄉。此刻,長安已是北風寒。我家更在長安外,西北壹去鹹陽塬。鹹陽原北九宗山,九宗山下昭陵鎮。

家鄉是壹個人的精神原鄉。壹個人的精神原鄉不能消失。精神原鄉讓自己永遠知道,自己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所有的遠行終須回歸,而不是壹去不返。中國人講圓滿,從故鄉出發,又返回原鄉,才成圓狀。否則,便成流放。古往今來,在朝為官士大夫,騰達或落魄的文人,去鄉經營的行商坐賈莫不如此。

《香港瑣記》之《非常林奕華》:看林奕華的舞臺劇,看他的紅樓夢,對改編有了新解。改編是對故事人物性格的重新塑造,重新解讀,重新拿捏。通常來說,改編很少對人物姓名故事情節做特別大的改動,那等於曲解了故事的原貌。改編永遠要杜絕對原作的背叛,那樣既卑鄙,又怯懦,非真正的作家所為。

大多數成功的改編有價值的改變,都是著眼於對人物性格的重新發現。這種再發現更多的帶有新的時代語境中作者個體困境的烙印。是詩歌合為時而作,灌註了當下價值?對經典的改編是為了解決當下的人的問題。從原有的文學資源裏邊獲得,又以壹種大眾都知曉的故事來煥發新的生命力。這就是改編的本質和邏輯。

改編不能讓經典故事面目全非,要尊重故事原有的架構。改編的創造性在於對人物性格超越了原作者不及的洞察,重新發現被蒙蔽的人物新特點。改編是壹種解讀,是壹種傳播,是壹種演講。是壹種啟蒙,是壹種作品閱讀的輔導。

文章追求長壽。新聞的軟助恰好在這裏。解決具體問題遠遠不如解決心靈問題,但卻是開始。

瀏覽書網,發現壹本"Key Sentences In Oral English",著實有些心酸。2004年前後,做了不少"隱於幕後"的事兒,這本書我與其他兩位作者壹手寫就,作者不是我們。當年,只為微薄的稿費,千字30元。又引出編劇圈,這絕然是常態。

有地方政府的衛計委邀請談對健康傳播的壹點看法。前幾年復旦王帆讓我受過壹次控煙培訓,如果非要講點高見。我覺得應當進入知識升級的時代。不是新聞,信息,而是深度的專業知識的供給與生產。專業知識,生動傳播,丁香醫生應當會很有借簽意義。

《香港瑣記》:被好友忽悠,去給深圳壹所公立中學的語文老師講創意寫作,特別焦慮。創意寫作,少兒創意寫作,中學生創意寫作,做壹篇綜述性文章。從理念,課程,教學組織方法三個方面切入。總算完成任務。突想到,可以發表在基礎教育的壹些刊物上,當壹回中學語文老師了。

在壹大戶人家的別墅客廳裏居然看到建著壹處壁爐,柴塊燃燒。這是我最喜歡的東西。可惜,我在西安的住房太小,也不能安建這個中世紀就變成藝術品的造物,當然,也很貴,貴得讓我猶豫。

我喜歡它的溫暖,喜歡柴火填進它的肚腔後燃燒的撫摸,驅走人世間的飄蕩東西的寒流。猶如我喜歡暖色的燈,象征著火苗無敵的雄力。可以驅趕曠野黑暗中環伺妳周圍重涎欲滴的各種類大小的獸,以及邪靈。

它也是天堂,多少年前的壹個電視片的場景變成我壹生追逐的雲端夢境,壹座木屋壹場雪,壹方爐火壹桿槍,壹個好人壹杯咖,壹番囈語壹場夢。我這輩子,向往溫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