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邊的小鳥
窗邊的小鳥

接近沒有信仰的廢青,只是個在世上迷途的人

生活日常|悼念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星期三朝早出門到位於金鐘的英國領事館向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獻花。我準時十時到達英國領事館,一心以為已經過了三天,加上平日及大公報的批評之下,應該只有小量市民到場悼念。誰知人龍很長,老中青幼都有,當然老人及中年人佔多數。天氣很熱很乾燥,幸好沿路大部份時間一直有陰影及間中有秋天的微風,不致於太辛苦。結果排隊用了大約一個半小時。

未開始已經是長長的人龍

過了大約一小時,終於可以進入領事館的範圍。在外面滿佈不少近日市民所獻的花,也有不少「事頭婆」* 生前的照片及悼念紙牌。由於領事館是依山而建,需要經過斜路及樓梯才可以進入。所以寫悼念冊的市民需要在沿著領事館外圍的走廊拾級而上。這條通道主要由深灰色的柱和白色的牆所構成,加上沿途的鮮花,帶有種朝聖氣氛**。但同時又因為一個偉人的離世而帶有哀傷。

整條走廊都佈滿鮮花

最後在領事館的門口,簡單做了安檢,直上二樓繼續等候。到最後到一樓完成寫悼念冊。這是一個沒有什麼fancy、一切簡單的儀式,讓香港人表達懷念及敬重這位英女王。

有市民用油彩畫了英女王年輕時的畫像
領事館外面的花海

*「事頭婆」(即,老闆娘)是香港人對伊莉莎白二世的民間稱呼,是一種親切但帶有份尊敬的叫法。 
**不少的宗教建築都要一條長長的樓梯或斜路才可以進入。這是一種上山朝聖的概念。


老實說我對英女王沒有什麼印象,就算是她第二次到訪香港時我仍未出世。就算有什麼德政與我距離很遠,甚或沒有關係。要數最深刻的關係也只是郵票上的英女王頭像,究竟為何悼念?

礙於她的身份地位,很多政治取向不能公開發表。但會在不同場合之中有所暗示。 例如2015年接待習近平時,特意用上1989年的法國紅酒,以示沒有忘記天安門事件;又,在今年3月見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時,會場擺放了黃色與藍色的花束,表示對烏克蘭的支持。這些都表示了她對自由民主的捍衛與支持。

拉遠一點來說,悼念的對象不只是英女王,而是她所象徵的一個時代。香港百多年來都是英國殖民地,直至最近廿五年才是落入“母親”的懷抱。不難想像,如果當年沒有英國建立香港,香港只是一個小魚村。如果幸運,最多也是現在的深圳,絕不可能曾經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也絕不可能曾經成為一個自由之地。這個殖民歷史,也使到香港成為中國人逃離文革的地方,也成為了孫中山學醫之地… 如今這年代隨著英女王的過世而正式結束了。

再抽象來說,我正在記念歷史的偶然性。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香港墳場的導賞團。當中曾經講過一個歷史:當年英國人只是看中香港島的一個瀑布,即在華富村的附近。但因為中國打敗仗要割地賠償時,因為地圖太小,英國人只好在地圖上一圈,就圈了整個香港島。這就是香港誕生的偶然。不只地圖上一圈的偶然,還有大清的傲慢,英國翻譯官員的偶然等等。沒有這些偶然,很大機會造就不了曾經的香港… 當然,也很有可能沒有我的存在。

可能甚至只是為了一個簡單的理由:我在懷念一個在世超過九十年,沒有什麼負面消息的一個好人。


小記:

  1. 在排隊的時候見到有些令我心頭一暖的微小事情。在排隊的初期,有個外藉的員工把手放在心口之上,一邊行一邊點頭多謝我們的到來;在我的前面的不遠處一個應該接近八十歲的婆婆, 一位年輕的職員特意帶她慢慢走入領事館,讓她可以快點進去悼念,免她冒著炎熱的氣溫下排隊;領事館的員工會派發給清水保安員工,免得他們中暑。在悲傷的氣氛下,這些行為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2. 寫悼念冊的時候,自然會看看其他人寫下什麼, 其中一個從筆跡看似是一位讀書不多的長者所寫。她多謝英女王在文革時期對香港幫助,以致她和她的家庭可以從中國逃難到香港。讀到這裡,看著她不多熟練的筆跡,有份感動在心底油然而生,淚水差點奪眶而出。之後我約略查一查歷史, 英女王應該在文革時期沒有什麼正式表態 (當時可能會私下有,但大家都知道王室在近代英國其實沒有實權,只是一個團結象徵),但誰會介意這印象在這長者的心中是否真確?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這份恩情到老也不忘記。
  3. 昨天是星期五,香港的英國領事館已經開了六天給公眾悼念。但仍有不少香港人排隊到場悼念,領事館在晚上七時暫停排隊,人龍由領事館去到中區消防局,可想而知英女王在香港人心中的地位。(傳聞昨日隊伍曾經超過消防局)
網上圖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