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邊的小鳥
窗邊的小鳥

接近沒有信仰的廢青,只是個在世上迷途的人

電影|《舉自塵土》

電影《舉自塵土》

內容

電影主要有兩條劇情線。 第一條是講述在河南的一條窮困的村莊中,女主角小麗是一名基督徒。她沉默寡言,除了回應他人外,就常常一言不發。但她對信仰的虔誠,足以讓她在貧困之下,她仍然去教會為婚禮的彩排而放棄多賺一兩個錢的機會。 她育有一名女孩叫盛悅,這小女孩又聰明又孝順,學業成績很好。小麗的丈夫小林,因為工作關係患上矽肺病,已經有點昏迷及要留院吸氣。小麗晚飯後都會到醫院陪伴丈夫。

小麗的家庭很窮困,每晚與盛悅都只是吃粥水。她的工作是用腳踏車作運輸,可想而知她的收入很微簿。同時,她也負擔了兩個重擔:盛悅的學費及丈夫的醫療費用。雖然小林的病床已經搬到走廊,但他每吸一口氣,每一滴鹽水,都是費用。在片中她已經欠下三個月學費及丈夫的醫療費。在困難中,教會的兄弟姊妹每次都見到她都會親切地問候她與丈夫身體的情況,更身體力行到醫院探望及籌募了醫療費。可是,到最後,她在醫療費及學費的兩難之下,簽了丈夫的終止治療同意書,間接結束了丈夫的生命。

小麗的家庭

另一條劇情線,是以市井之徒順軍作串聯。他打算襯著政府在村中建築一條鐵路,便在這條規劃路線上圍地以博取巨額賠償。 他請了小麗及老人在學校建築地盤拾取磚塊,到這塊土地上作圍地之用。他似乎與其他村民都熟絡,與杜老師喝酒賭錢;張醫生之子張永亮與他跟出跟入;及小林的好朋友杜小二主動走去跟他打招呼。

順軍

整套電影便是圍繞這兩條劇情線發展。第二條劇情線並沒有與小麗本身沒有太大交集,只是透過她的工作及丈夫把兩條線聯繫起來。在小麗的生命中,她的重點是她的家庭及教會。盛悅將學費及杜老師帶到她的生命中;小林把醫療費用的重擔、張醫師一家帶到她的生命中。而教會成為了她生命的支柱,是她難得有笑臉的地方。

呈現課題

在《舉自塵土》的世界非常平靜,教會沒有遭逢我們想像的政治逼迫。他們在心靈上有一份平淡的喜樂,可以不斷在他們的口中聽到「感謝主」。然而,生活上最大的苦難,正是貧窮。正是這份貧窮,造成了小麗身上的重擔。從中可以發掘兩種面向的問題。第一種是社會層面,第二種是靈性層面。

社會層面

電影拍攝於河南的一條窮困的村莊。根據甘小二的說法,當時農民每月收入只有二百餘元,在更偏遠的地方,收入更少 (何故, 2007)。女主角的丈夫因為工作而患上矽肺病,需要住院。在一個文明社會中,員工可以因工傷而得到賠償。但從女主角的窮困情況可以得知,工人並沒有得到這類的保障或賠償。在電影中段,小林的同事買了一些東西作探望的手信,似乎他們可能並不知道小林患病的原因,甚至可能是生活環境迫使他們要在礦場中繼續工作。

學費方面,盛悅的小學學費昂貴,基本上一個父母健全的家庭都未必可以負擔得起,更何況是小麗的低收入家庭。 小麗用丈夫的醫藥費繳付盛悅的學費時,可以知道小學三年級的學費是每月三十元正。雖然戲中並沒有透露小麗的收入,但她願意以六元運送兩趟磚頭時,可以設想這六元對她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收入。對比每月三十元的學費來說,其實是微不足道。

在廣闊的層面來說,她的意外收入源於陳順軍想企圖向政府索取賠償,而她明知這是欺詐的行為。但她為了生計而沒法拒絕幫忙,這是一種必要之惡。但又是誰導致這種「惡」?

信仰層面

小麗的重擔從沒有離開過,而這份重擔要她孤身一人承擔。醫院、學校不斷追交費用,丈夫的病況每況愈下,盛悦要停學。在電影中,她少有表露自己的感受或主動說話, 說話為了回應他人的關心。 除了工作外,似乎所有的力氣都用在面對自身的生活困難之中。她的身上沒有如一般福音電影,丈夫奇蹟地康復或是有一筆意外之財足以令她可以繳交所有費用。

小麗用過身的丈夫的醫療費用為盛悦繳交學費

我們不知道小麗確實何時決定要把丈夫帶走,只知道她在小二的婚禮後便默默立即到醫院去。但在婚禮中,小麗對盛悦的勉強的微笑、會友背誦主禱文的電影暗喻中及小麗載她丈夫回家途中的美好回憶影像裡,可以設想她在參加婚禮前已有這決定。她在醫院簽字前呆望窗外,及抬丈夫到搬運車上時的痛苦表情,足以知道這是一個痛苦的決定,是一個令她的丈夫離世的決定。

小麗的丈夫因肺病而長期住醫院

在法律上,小麗沒有直接殺死小林,因為只是放棄治療;在信仰上,她卻是殺死她丈夫的兇手。 但,她是在一個什麼屬靈狀態下有這樣的決定?在她的日常中, 虔誠地祈禱、熱心參加教會的彩排、每晚到醫院陪伴丈夫、她在丈夫下葬時也沒有太大的傷感。

在導演的鏡頭下,或許可以有一些蛛絲馬跡。有一幕,醫治小林的張醫生之子永亮到小麗家探望,他與小麗討論學費及她丈夫的病情時,他的兒子讀出盛悅在抄寫啓示錄的節錄:「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便結束。 這一幕正正告訴觀眾,小麗的信心何在:這是因為上帝是全能者,會掌管一切。另一幕,在丈夫下葬前有一個教堂三角形牌匾的特寫。這個牌匾只有一個字:「愛」,這是上帝到世人之愛,也是小麗對家庭的愛。雖然小麗把丈夫搬回家,間接殺死了丈夫,但她對丈夫的愛是不可置疑;對女兒的愛雖然沒有說出口,在表情上,在行動上也表露無遺。但上帝對她的愛呢? 沒有出現如期待之中的神蹟,神在哪?

評論

在一般的福音電影中,大部份的基本劇情是主角原來生活一帆風順,之後遇上嚴重的失敗或困境,信耶穌後祈禱便得神蹟般的幫助,然後就解決問題。信仰成為了解決問題的工具,是成功神學的思想。

但《舉自塵土》不是這樣的陳腔濫調,沒有公式化的神蹟橋段,沒有大眾喜愛的美滿結局。 相反,這是一套很平淡的基督教電影,紀錄了一個信徒的鄉村生活,可能甚至是一個在資本社會中被認為失敗之人的生活。電影中幾乎沒有高潮部份,以普遍的電影角度來說是沉悶的劇情片,但是這卻是最貼近現實觀眾的生活。很多的時候,如在電影中用遠景的手法描述小麗踏著搬運車的鏡頭,她是獨自一人,面對的困難也只有自己可以解決。她沒有遇到沒有轟天動地的神蹟,有的是教會弟兄姊妹的關心與扶持。神跡的缺席,不代表上帝的缺席。小麗的生命已經把上帝表露出來:衪已經把盼望放在每個人的心裡。在困境中,神蹟不是最重要, 而是如甘導演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基督教文化節嘉賓的分享中提過「肉身的苦難也不是問題,關鍵是有沒有盼望的問題。」這份盼望令人超脫現實所帶來的「肉體的戰慄」,帶來「靈魂的平安」 (陳盈恩, 2017)。


參考資料

1.   何故. (2007, April 20). 將《舉自塵土》獻給神!與大陸基督徒導演甘小二對話. 時代論壇.

2.   基督日報記者. (2012, March 22). 國內導演甘小二:作品沒有神蹟卻帶神的痕跡. 基督日報(香港).

3.  陳盈恩. (2017, May 23). 甘小二電影欣賞會 構建中國電影的基督徒故事. 時代論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