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康
林晓康

China political Journalist/photographer ~Focus sur les reportages sur la culture, l’éducation et ~safety-email:steven.tian@protonmail.com

舆论战与中国“清零”政策,我们该何去何从?

林晓康

疫情三年,每个人都走过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时刻,这段时光也许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从2003年非典疫情到2008年金融危机再到2018年汇市动荡而后2020年新冠疫情,每一个公共卫生事件都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无论从各个方面,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叫“适者生存”。疫情不就像是世界给我们抛来的一个难题,怎么去解决才是王者。而不是一味的互相推诿,选择忽视或者放置不管。

我记得在美国的一些华人社区非常强调互帮互助,同样在这次疫情之下,中国民众选择和政府站在一起,人们选择相信政府,这是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人说,三年之后,我们的生活似乎没有像之前那样恢复。一个公信力的建立不是说当下就能怎样,而是长久的做法。

每个人在疫情之下都有自己的活法,生活还得继续,日子依然需要过。不是说,我去等待一个时机出现就可以侥幸的逃离现实,选择依然继续前行是我们的初衷,这种初衷是来自一个对生活对未来的预估,疫情纵然改变了许多,人性的改变会不会随着大环境的变革发生许久变化?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它是静止的也是动态的,看你去如何面对它。生活秩序被这场公共卫生事件所打破,相比可怕的不止是生物病毒,政治病毒是最难以防控的。生活需要理性,需要一点阳光,需要一些理解和包容。独立思考能力在其中应该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不是选择去坚持之前的套路,任何一个公共卫生政策的出现本质上是提上公众生物直觉上的安全感,本身我们在应对的时候,似乎都在不断深化。我们对于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无非是想着自己的日子过很顺利,而在我的家乡率先放开的河北省保定市,作为一个最早开放生活秩序的试点城市之一,这里的人们持续稳步将生活推进,尽管官方的“清零”政策在带来规模性的事件发生,不过并未发觉到或者严重影响到二线城市的运转。持续性的生活,似乎在中国二线城市只是按下暂停键,如果从当地经济收入的计算来看,这里40%以上的年轻人是在体制内工作,选择稳定持续性的收入是这里年轻人最大的初衷。

没有人会持续性的打破这项规则,没有像北京这样的中国一线城市激进和暴躁。似乎经收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程度,同时也决定着生活质量的问题。你在一线城市享有的一些便捷商业设施这里也有,像星巴克、DQ、罗森便利店等等。当然缺少一些氛围也是当地对于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考量。

这一波疫情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当疫情向医疗资源不足的二三线中小城市和乡镇蔓延时,情况又会如何?从全面管制每个人的生活出行,一夜间变成要求每个人在大流行中自力更生。在社会和社区支持缺位的情况下,难道真需要凭借每个人自己的身体素质、科学素养、人脉和经济实力,迎接一场风暴?

生活总有遗憾,也曾有过希冀过往的痛苦经历、现实的焦虑,最终都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或许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去塑造了更勇敢更从容的自我。

而人生最美的,就是心中充满希望

请同时参阅以下链接:

1.那些天生不会感染新冠的人

https://cn.nytimes.com/health/20221216/never-covid/

2.新华时评:抗疫,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11/26/c_1129163002.htm

3.中国抗疫政策“大转弯”,大范围放松防控规定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21208/china-zero-covid-prote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