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有恒
劉有恒

以理工求真精神從事三十年學研的文史工作研究,尤精學術辨偽.辨偽內容遍中國音樂學,崑曲學,文學及戲曲學,史學,中國古典學及經學,與佛教史.及新詩創作人,出版著作計數十種.並天文物理研究者

上博一偽簡《緇衣》『向使』代『卿士』考正

上博一偽簡《緇衣》『向使』代『卿士』考正


 2006年,此間已故學者邱德修曾發表〈《上博簡‧緇衣》『向使』即『卿士』考〉一文,用繁瑣的推論,以二聲字的角度去比附,去湊得答案,但實際上完全非上博一偽簡《緇衣》『向使』代『卿士』的真相。


因為,不知此上博簡係今人偽簡,其造字術是採用了所有真正先秦未見過的用字法,其實是此造偽者據後人字書裡得來的靈感,如以“向”代“卿”及以“使”代“事”皆先秦所未見之文例,不是古文字發展上會有的歷程,而是今人偽造而設法令研究者大上其當而已。


一如吾人以往多篇文章所提示,上博偽簡是整理郭店楚簡成員裡有人在正式發表郭店楚簡前,就依其所見郭店楚簡楚文字,裡通外間偽簡團伙而造上博偽簡。如此篇上博版的《緇衣》完全把郭店楚簡與《禮記‧緇衣》排序及取擇不同的《緇衣》重抄一遍,而改成些怪字而已。此一原本郭店楚簡內的《緇衣》裡傳統《禮記》版本做『卿士』一辭寫成了『卿事』,於是博物館裡的不肖文物人員就把郭店楚簡內的《緇衣》的『卿事』的『事』,改成『使』。其方法如下述,十分簡易,完全沒有邱先生文裡那種漫天複雜的比附可言,因為先秦古文字進展裡,“事”沒有會演化成“使”的過程,一如也沒有會把“卿”進化成“向”的過程,一如後述,只能說,該一〈《上博簡‧緇衣》『向使』即『卿士』考〉全文都是自說自話,全不合古文字學發展史實。


既然古文字學演化裡,沒有會把“卿”進化成“向”,也不會把“事”演化成“使”,那麼,上博偽簡的寫手是如何方式造出來的偽造的古文及偽造的古文字進化歷程呢?


原來一切答案就在於偽簡偽古文字寫手最喜歡拿來造字用的寶典的清初的《康熙字典》裡了。只要拿著 《康熙字典》,該博物舘裡的不肖從業人士就可以造偽古文字無往而不利,足以捉弄今世不查之古文字學者入其彀中了。


(一)“卿”字為何寫成了“向”字:


《康熙字典》在釋“卿”字時,指出了:『《說文》章也。从𠨍皀聲。《徐曰》章善明理也。又嚮也。言爲人所歸嚮也。』也就是指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裡釋“卿”字的字義是做“章”來解釋的。而《康熙字典》又釋成此字也做“嚮”義來釋,於是偽簡寫手一見,立馬就相中了“嚮”字,原來“嚮”可以與“卿”字同義啊,那不如就把“卿”字改寫成“嚮”字,而且刪掉上方的“鄉”而只取下部的“向”,因為,《康熙字典》不是釋“嚮”字時,就指出了,古文之一就寫成“向”字啊。於是就以“向”代“卿”字,如此而已。


(二)郭店楚簡的“事”字為何寫成了“使”字


該一從事於郭店楚簡整理研究的從業人士,看到郭店楚簡此字不同於傳本的《禮記‧緇衣》做“士”而做“事”,深知可以大大利用此一獨家所見的郭店楚簡裡編新古文字,他再一查《康熙字典》釋“事”字裡,提到了『《廣韻》使也,立也,由也。』即宋代的字書《廣韻》釋“事”有“使”的文義的一種後世的用法,於是大喜過望,不管時代先後,拿來造字再說,於是以“使”直接代“事”字,如此簡單即忽悠古文字學界完成。


所以,如果拿著上博、清華、安大、北大等偽簡及偽文物,不先判定其真偽,拿來釋古及解古,離真相遠之又遠,還以訛傳訛,誤導大眾及後生,豈不愧為知書的學術中人。(劉有恒,2020,9,27於台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