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g
lingg

孩子喜歡打人,甚至打父母!?孩子心里有事您知道嗎?

為何很多孩子一生氣就「動粗」?記得有一位名叫Charles Spielberger的心理學博士曾經說過,人生氣的時候,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與此同時,體內的荷爾蒙、腎上腺素分泌量也會增加。接下來,就會引發身體的一些行為,例如把對方擊倒或者逃跑這其實是自然界中,動物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可是相同的機制用在了小朋友間的相處中,就變成了「暴力行為」,繼而引發矛盾。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臨床心理師李怡靜指出,嬰幼兒打人的常見原因,常與口語表達能力或問題解決方式不足等因素有關,因為在此階段,嬰幼兒的口語表達才剛開始發展,尚未能靈活表達或應用,容易以肢體動作的方式來表達自身需求,「孩子看似打人的動作或行為可能是要引起注意,尋求幫助,也可能是在發洩情緒,只是孩子所使用的方式不合宜或不適切。」李怡靜心理師說,有些孩子的本意不是要打人,只是沒有拿捏好力道,導致看起來像在使用暴力;也有些孩子目前只會用一些肢體動作來表達抗議,甚至會伴隨丟東西、亂摔物品,以宣洩自己的情緒,這些表現都在告訴家長,孩子還沒有學會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情緒,需要大人給予引導或協助,另外,家長也可能注意到,孩子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而不斷出現以不適切的肢體動作與人互動,例如:渴望父母的陪伴、看到手足受到關注而感到忌妒等,當孩子動手打人後,發現大人會注意到自己(不論是被罵或被處罰等),都可能讓孩子誤以為這種用肢體動作表達是有效的方式。」 

0~2歲.講道理無效,轉移注意力

當寶寶出現打人的狀況,許多父母會跟孩子說「不可以」,試圖讓孩子了解這是不好的行為。然而,李怡靜心理師指出,「對於未滿3歲的孩子講道理是不太有效的,因為孩子還聽不懂。」1歲以前的孩子,還較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也不一定是有意造成的,較常出現的情形,可能多是因為力道控制不佳而傷害到其他人;2歲大的孩子,開始能夠以口語表達,但會很常說「不要」,也容易讓家長開始感到困擾,她建議,在孩子未滿3歲以前,家長可以透過表情、語氣及動作等方式,來協助孩子了解「不可以」的意思,而當孩子有強烈的情緒時,家長應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將孩子帶離現場,或者運用平常的方式幫助孩子冷靜下來,待孩子的情緒平復之後,再好好地協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困難。隨著家長越來越了解孩子可能打人的原因,父母可以透過調整環境,讓孩子有機會合宜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或適時地替孩子進行「翻譯」,讓其他人知道孩子的狀況、需求。.

 

3~6歲.給孩子替代方案

3歲大的孩子,還在發展自我的概念,很容易出現「我想要……」的語句,並可能延續到4歲左右。當孩子想要某個物品,或想要做某些事情,卻和家長的規範有所牴觸時,要讓孩子理解「不行這麼做」。當孩子的理解力已經較成熟,爸媽可以簡單地告誡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她提醒,除了告誡孩子不能做的行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九州百家樂破解跟孩子解釋「為什麼」,並給予孩子替代方案,讓他理解能夠做什麼,取代使用肢體暴力。例如:用說話、畫圖的方式等,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意圖、需求。當孩子進入幼兒園生活,已經學到一些規矩,也可參考幼兒園建立的規則跟孩子溝通,引導孩子思考,還有哪些好的解決方法?有哪些其他方式可以表達自己的需求?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