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森
寓森

精神科醫師,喜歡思考與寫作,愛好騎單車;主要關注「自戀」與「無條件基本收入」的主題。目前沉浸在「拉康」中... 個人臉書專頁「納西斯花園」,個人網站 lincalvino.me 「自戀筆記」

我們與惡的距離--Psychopathy=邪惡基因?

要討論隨機殺人,就不能不去試著了解「心理病態 psychopathy」這種特殊的人格狀態。

聽到「心理病態」,很多人第一個聯想到,可能是變態殺人狂。沒錯,變態殺人狂確實都具有心理病態的特質,但並非所有的心理病態者都是殺人狂。變態殺人狂並不常見,但是心理病態其實很常見。

應該說,心理病態其實是 一種「人格向度」。

心理病態常呈現的幾個特徵是:冷酷而缺乏情感,自信且善於操弄,衝動又勇於冒險,具有異常的決斷力因而常常讓人感覺有魅力。以往的觀念認為心理病態的人缺乏「同理」,但是新的觀念認為,他們不僅有「同理」的能力,甚至這些能力還比一般人更強,所以才能夠操弄他人的心理。

心理病態的成因還不是完全清楚,目前的研究傾向於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先天的特質,但是沒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它穩定地出現人群中,甚至在動物中也可以發現類似的特質。這樣的特質可能不僅不是「異常」,甚至是演化上有其需要存在的理由,因此才能持續存在於基因庫中。

講到這裡大家心中一定充滿了困惑,我先用對我們的遠古同類「猴子」所作的實驗來說明。

實驗大致的情況是:在猴群活動的範圍內,選定一區裡面有結實累累的香蕉樹,而其他地方的食物則不多。實驗進行時,只要猴子接近想要去吃那一區的香蕉,就固定給予嚴厲的懲罰。一段時間後,多數的猴子即使很餓也不敢靠近那一區的香蕉樹;但是猴群中會有幾隻猴子不放棄,每隔一段間還是會試著要去吃那一區的香蕉。之後實驗人員停止懲罰,那幾隻「學不乖」的猴子成功地吃到香蕉,可是其他的猴子在蠻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是不敢靠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牠們吃。

當其他的猴子因為「恐懼」而不敢靠近,那幾隻缺少恐懼感的猴子因為敢於冒險,成功吃到別的猴子吃不到的食物。這些「無懼」的猴子在生活環境中,如果沒有因為危險而喪命的話,通常會成為猴群的領袖。而牠們在競爭交配權時,也特別兇猛,因此牠們的基因有很大的機會留存下來。

也就是說,生物的「恐懼」雖然有助於個體避開危險而增加存活率,但是當環境險惡時,缺少「恐懼」的個體比較有機會突破逆境而勝出。這兩種基因對於整體族群的存活都有幫助,所以都會在演化中留下來。

人類的情況也一樣。能克服恐懼勇於冒險的,成功了就能享有更高的成就。心理病態特質的人,先天上就比較缺乏恐懼的感受,面對危險的情境還是敢勇於嘗試,這就是為何他們顯得很有決斷力且富有魅力(看英雄電影有多賣座就知道了)。那些臨危不亂的將領,處變不驚的領袖,在極大壓力下還能正常表現的工作者,都是具有這種特質的人。研究也確實顯示,成功的政治家,表演明星,運動員,律師,企業家,外科醫生,他們都比一般人有更顯著的心理病態特質。

那隨機殺人者呢?他們有什麼不同?為何他們沒有像其他的人一樣在事業上成功?

關鍵有可能在於被教養的方式。

前面提到的猴群實驗,他們同時也觀察到,這些比較衝動沒有恐懼感的猴子,如果被比較有耐心與包容性的母猴養育,這些衝動的特質會轉變成勇敢冒險,長大後往往成為猴群的領袖;但是如果被比較沒有耐心且冷漠的母猴養育,這些特質會轉變為反社會的攻擊性,成為猴群中的破壞者,最終被逐出群體。

人類的情況雖然複雜許多,但是有很高的相似性。同樣是心理病態的特質,有可能是一個成功的外科醫生,也可能變成可怕的殺人分屍者。當然,這還需要考慮到現實環境的條件與天賦能力的問題,不是具有心理病態的特質就能成功。但是涵容的環境至少可以減少他們的攻擊性與反社會傾向,這樣就已經夠了。只要他們能學習控制他們的衝動與攻擊性,讓他們先天的能力與特質有機會發展,就能在社會上找到一個適合他們生活的方式,不需要選擇去對抗這個社會。

成功與邪惡的種子可能是相同的,但是在不同環境下成長,會結出不同的果實。

心理病態的特質因為缺少恐懼的感受,在教養上相對困難;而我們的社會因為種種因素,往往對於這類心理病態的特質缺乏包容力。但越是以強硬的方式想要去壓制,反彈往往越大,最終在某個關鍵時刻,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在我一系列的「自戀」文章中,我特別強調「涵容」的重要性。我認為鄭捷或是其他的隨機殺人者,並不是有著先天上無法逆轉的「邪惡基因」;心理病態的特質如果可以有良好的養育方式,反而能有機會成為「成功特質」。

邁向涵容社會的路,很遠很難走,但是我相信只要堅定的走下去,會是大家所期望的理想社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