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森
寓森

精神科醫師,喜歡思考與寫作,愛好騎單車;主要關注「自戀」與「無條件基本收入」的主題。目前沉浸在「拉康」中... 個人臉書專頁「納西斯花園」,個人網站 lincalvino.me 「自戀筆記」

「調高基本工資」與「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討論

近期臉書上的朋友(社會學家)分享了一篇關於韓國調高基本工資後的變化報導底层收入-37% 文在寅政府遭遇最差收入分配状况 。報導中提到,調高基本工資後,底層收入竟然反而減少,貧富差距增加。分享一下這個討論串,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社會學家:面對這種非預期性的後果到底該怎麼辦?

「文在寅政府想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来提升低收入层的收入,从而改善分配的经济政策,在现实中反而引发让低收入层陷入贫困深渊的结果。」

「最低收入层五分之一家庭的劳动收入和前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6.8%,呈现出史无前例的跌幅。去年最低工资的急剧提升,导致临时工和日工资岗位大量消失的同时也让低收入层遭受了直接打击。底层五分之一的家庭中,无业家庭的比重从前一年的43.6%上升至去年的55.7%,占一半以上,每个底层五分之一家庭的就业家庭成员人数从0.8人降至0.64人。」

我:越來越覺得「無條件基本收入」是最佳的解方。

社會學家:我的觀察是,因為目前還在倡議的階段,所以有些運動語言論述或策略,似乎有過度跨大及美化的傾向。透過「分配邏輯」來解決不公平不正義的境況,可能過於單面,忽略許多不正義的來源是文化性的貶低,這牽扯的是自我認同與尊嚴的議題,而非經濟分配。

我:就你的觀察,這制度目前過度誇大與美化的部份有哪些?

社會學家的朋友:你所提到的,剛好先前我也在Iris Marion Young的著作中看到相近的觀點,很認同!正義與差異政治

我:對不起,書還沒看只看了簡介。但是去分別出差異的本身,不是容易陷入「標籤化」的歷程?誰來定義「族群」與「差異」? UBI 正是希望去除這些標籤的過程,來確保基本的生存權啊!它沒有試圖定義任何價值。

( 博客來網上「正義與差異政治」的簡介:本書是當代差異政治與女性主義理論最重要、也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它的原創性奠定了英年早逝的 Young 在當代政治思想中的地位。在這本經典著作裡,楊批判當代政治哲學中的「正義」理論。她認為正義原則並不全然適用於分配典範,分配典範並不超然公正,社會更不應以普遍性為前提談論正義;這樣的正義,只會是一種迎合主流文化、由優勢團體所把持的平等假象。

為了修正缺陷,楊提出「差異政治」的概念。她認為談論正義時應以「支配與壓迫」的角度切入,先承認不同社會團體間的差異,釐清彼此間不正義的社會事實;同時,各團體應基於尊重差異、相互理解的前提下進行溝通,給予弱勢團體特殊優惠待遇,進而解除不正義。楊提出的差異政治是一種以差異性為前提的溝通民主;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

楊將她對少數族群、女性、同性戀、老人、身心障礙者、勞工等弱勢團體的關懷納入探討,提出了一個極具批判性的全新概念,來挑戰既有的政治思想傳統,破除不平等關係。本書自 1990 年問世以來,深深啟發了日後歐美談論多元文化、性別政治、社會運動等轉型正義之議題,更將經驗傳至第三世界曾經歷劇烈民主轉型的國家,許多學者及社運人士皆受其啟迪甚深。同時,本書也為當代認肯群體差異的公共政策打開思想的理路)

我:這制度吸引我的,就是透過看似簡單無腦的「分配邏輯」,在企圖解決不公不義的過程,卻引發了人對於「工作」這件事情的思考。它解除了「存活」這件事對人的威脅,然後不得不面對「生活」這件事情。最近 UBI 被討論,主要是為了因應「當人力大量被機器取代之後的社會問題」。如果機器的生產已然足夠,「人」的角色是什麼?

當然這是非常實驗性的制度,沒有很多「經驗」可以參考跟預測它實施後的可能變化。「人性」在這像的條件下會如何呈現,這部份確實有一些美好的想像,也有很多負面的擔憂。以目前多個小規模的實驗結果看來,多數好的想像似乎可以期待,壞的結果並不明顯,但還是需要更大規模的實施才能清楚評估。但是以目前檯面出現的解法,它似乎是最可行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