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BOBO
李BOBO

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生活出一个故事,让每个人成为每个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libobo2333 间隔游微信公众号:x-plus-plus x++微信公众号:xplusplus2018

Matters的推荐机制猜想 | 来到matters两个星期,我收到了2000个like coin

作为一个在Matters上白手起家的新人,两个星期收到2000个like coin,不知道算是一个什么样的成绩。但是在某一个时间段,我有3篇文章都上了首页推荐,自我感觉应该还是不错的成绩,所以可以借此机会分享一些经验,以及一些关于Matters的背后推荐机制的猜想。

2000个 like coin

按照我自己的经验,觉得Matters的拍手功能,不同的用户会有不同的权重,不同的权重可以分别作用在like coin的收入和首页推荐资源的分配上。

一个权重更高的账号(或者说价值更高的账号),拍出的赞赏,起到的作用会比一般刚加入的小白账号的赞赏会更有效果,猜测的理由是我之前有几篇文章被某位看起来权重比较高的账号鼓掌过,所以就出现了短期好几篇文章同时出现在首页的情况。

有3篇文章同时出现在首页

基于这样的猜测,为了验证一下这个背后的功能,于是在某篇文章刚发出来的时候给他拍了几次手,然后就发现短期之内,这篇文章就真的出现在了Matters首页(是不是侧面也反映了我的账号现在权重还不错?)。后来这篇文章也被更多人看到,获得了更多人的鼓掌。

当然,只是通过这个行为不足以断定我的猜想,不过依然是一个非常有可能的事实。

假设这个猜想真的是事实的话,我觉得Matters在做的事情大概是这样一个顺序:

1.通过一小群人去营造一个小众的群体文化。

2.小众群体通过科技的方式增加权重,并且向外推广。

3.有新人触及到Matters的时候,小众群体可以通过向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和表达鼓掌,以提供更多的支持的资源。

如果以上这个过程能够非常理想地进行下去的话,那就是一种通过科技和经济作为工具进行小众文化的大众传播的过程。

因此也有理由猜测,为什么赞赏公民的会员福利会有“聚会”和“投票”这样一条选项,我想,工作人员大概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去营造一个基于网络的“理想社会”。从机制设立入手,到文化传播,再慢慢地通过社群营造来形成一个更落地的实体组织。


Matters和YouTube或者抖音之类的平台推荐机制背后逻辑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是按照用户被动地消耗在某些内容上的时间为由来做推荐。比如一些咋看之下比较吸引人眼球的内容,让人的时间在被动地被消耗的同时,可以获得持续不断地推荐。

但是Matters的推荐是基于群体的主观文化判断,通过鼓掌的方式来进行主动推荐。

我很喜欢这样的尝试,但是也会有一些相关的担忧,就是这套机制是否需要对用户进行教育之后再进行运营效果会比较好?还是这套机制在运营的过程之中本身就已经在对用户进行教育?这种隐形的氛围和文化作为一个教育工具的教育方式,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的用户教育的成果,以及是否存在一种投机的漏洞,都是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很期待Matters,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实验,最终会变出一个什么样的成果。

鼓掌。


PS:作了一个简单地讲解Matters变现的视频说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