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 Yang
Will Yang

Ph.D. Candidate in Theoretical Chemistry | UC Berkeley From HKUST Global Citizen https://twitter.com/li87o0

写作的意义

我一直是一个爱写作的人。当然这里说的是作为业余爱好的写作,写paper不在这里的讨论范围之内。

我成长于中国北方的一个小城市,经历了非常典型的应试教育。高中的时候我喜欢在考试作文里面抒发自己的见解,当时还很陶醉地认为自己是真的在“写作”。但是这种做法当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虽然得到了一位老师的欣赏,但并不获得阅卷人的认可。当时觉得等毕业了可以不受限制地写作之后就要多写点东西。

大学时期我的态度可以说是非常自负且中二。我当时坚信自己一定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化学家,同时我又对人文学科有很浓厚的兴趣,非常热爱思考。那时候总以为自己的思考超越常人,认为自己写作的目的是记录自己的思想,启迪世人。当时的一个目标是成为大学教授,然后以自己学者的身份写文章去影响世人。但大学四年因为拖延和贪玩,并没有写多少成型的东西。

读PhD之后呢,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是我自己的本行,research,不再是我自负的资本。从一个典型的chemist转到了一个完全靠数学和物理的领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potential不是无限的。身边的同事大多有着非常solid的数理基础,同时对research的passion也远比我大,而我的意志力也不足以支撑我弯道超车,所以我明白作为一个纯粹的physicist自己已经难以成为领域内的顶尖精英。当然这里不是妄自菲薄,我依然有别的打算,比如进入industry做一番事业,但并不再觉得自己是某种不得了的天才。(这里其实我考虑过写一篇文章讲讲科学研究中的运气成分,当做一个计划吧)同时,与很多专业的人文学者和阅读量非常大的朋友交流之后,我发现之前自诩的“热爱阅读”仅仅是比普通大众多读了几本科普类的文史哲书籍,而自己很多“超越时代的思考“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被探索得一清二楚。以我的懒散和拖延,在青年时代达到一个入门人文学者的阅读量都几乎不可能。当然我不是说不读够足够的书就要放弃思考,但没有相当的知识基础,想出来的东西就没有启迪别人的价值,毕竟以现在人类知识体系的完备程度,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搞不出新东西的。而且我还也在努力多阅读,虽然我读书很慢,但阅读的收获和思想的愉悦是无法被取代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文笔。我的语言功底其实是很差的(或许从这篇文章也能看出来),这在我小学时候写记叙文就能感受到,我特别不擅长细致的描写和遣词造句,写景和写故事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即使只是写杂文和议论文,我也经常需要想很久才能组成一个能准确表达我的意思的句子,兼顾美感的话更是极为艰难,这也是我这些年没怎么写出成品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总觉得自己写的一些东西不堪卒读,所以文件夹里存了很多半成品。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写东西呢?

说实话,这对我还是一个open question。我思考过写一些科普文章的可能性,但想了想还是作罢。我的专业知识几乎全都是用英文学习的,我不喜欢用中文谈论物理和化学。但native speaker已经写了非常多非常好的英文科普文章,这方面除了对我自己学习的作用以外用处不大,效率也不高。写一些对行业发展的见解倒是有趣,但目前我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个可以作为一个未来的计划。我也写过一些面向高中后辈的文章,但那些仅对信息闭塞的小城市学生有一点用处,文章本身价值不高,所以我也不打算写更多那种文章。

我目前想到的最好的答案是,写文章是对自己某段时间思想状态的一个记录,这个记录对我自己很重要,写作和思考的过程也让我感受到一种存在的实感(或许可以说是Cogito, ergo sum?)。虽然我不再自负到认为自己的思想能启迪别人,但我还是认为我自己有一些独一无二的characters和思想,我希望把它们记录下来,那是我这个人剥离了所有头衔和身份的自我的一种证明。

其实我也希望写出来我不成熟的的想法能够得到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告诉我需要学习什么来弥补。这一点我觉得在现在网络讨论中可遇不可求,但matters是一个环境相对较好的社区,我相信会比别的地方好很多。

我作为端传媒最早的一批读者之一,从matters建站起就一直在关注。今日终于鼓起勇气写下我第一篇文章,也是激励自己的一个开始,希望以后可以多多写作,不管质量如何,只要我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我就有一种活着的实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