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藝(猫哥MG)
六藝(猫哥MG)

The Age :of Great Navigati:on is the revelati:on :of the Metaverse. :::Timeart::: (^ー^)ノ

燭光下的歷史(上)從華夏文明到貞觀盛世

讀者甘先生的分享

作者: 楊興安

作者楊興安為中山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明報社長秘書及長江實業中文秘書等職務,多次受邀出各項文化活動,著作亦達十餘種藏於香港各大圖書館中。作者對歷史研究之深,通中今中外,明更替之道,辨是非忠奸,究真偽輿論,常以不同角度觀看歷史,為讀者引出千古迷思,遂證真偽。“燭光下的歷史”一書故名思義,作者所想展現柔弱獨光下、鮮為人知的偏史,縱沒有日光的覆蓋範圍廣,卻比正史更為真實揭示史實,而本文正是述及從華夏文明到貞觀盛世之間另的歷史片段。

書中起始講述華夏文明中,軒轅黃帝擊敗蚩尤文化而一統河山,乍看之下,一切皆是何等順理成章。實際上,據考證,正當黃帝所佔據的北方仍處於遊牧階段,而蚩尤所屬的南方九黎集團已過渡到了農耕社會。最終南方戰敗於北方,天下由黃帝一統,黃帝子孫被稱百姓而蚩尤子孫則稱黎民,黎民百姓這一稱呼由此而生。上下五千年,正如元取締宋,女真又滅明等,低文化民族取締高文化民族基乎都在像輪迴般循環。

而中華文民奠基者 - 漢武帝,十六歲登基,在為五十四年間功過異常,漢人一詞亦因其而被當時匈奴及後世所稱。罷黜百家,獨專儒術,聽起來可謂駭人,實際上,漢武帝只是對投身政界者有習儒家思想學術之要求,非故意阻斷其他諸子百家學術流通於世上。最值得一提的是,漢武帝對匈奴長久的作戰計劃,正所謂十年磨一劍,從他二十二歲掌控朝野至三十三歲,先在互通關市中從匈奴買戰馬,以每家每戶養馬方式培育戰馬,為出兵奠定勝利基礎,養兵十年後,方出兵匈奴。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漢武帝深知早期漢軍每每敗於缺乏戰馬,而戰馬培育充足,所以命軍隊出兵多帶戰馬。一兵攜三,追敵用一匹,交鋒換一匹,馬匹交替使馬不倦,因而殺匈奴措手不及。然則,漢武以儒為表,內重法,晚年諸殺臣子不計其數,亦錯殺兒子,因而於六十八歲時頒下“罪己詔”以向天下認錯。一代明君,即使聰明一生,亦難免於錯誤一時。

接著,數真正的中華文化統合者,莫過於北魏鮮卑孝文帝拓跋宏,而其人受漢人母親馮氏影響甚深。孝文帝在遷都洛陽後執行一系統漢化政策,如禁穿胡服,須穿漢服、禁說胡語,說漢語、改漢姓等均對南北文化統一作出巨大貢獻。

對血統依然議論紛紛、到底是胡人或漢人血統的唐太宗李世民,撇除世人所知、撓勇善戰的領導才能不談,人生將盡之時日,聞其所俘虜的天竺方士能製活二百歲的長生藥,因而服藥後數日亡。任你功績顯赫,名震八方,稱天可汗,面對生老病死,也與常人無異﹔追名逐利,站在人生終點面前亦顯滄涼。

歷史總是如此理所當然地道盡成功者的偉論、失敗者的哀歌,沒有被正視的史實卻默默地推動著整個文化進程。一段又一段、似非而是的偏史,縱不辯,亦自明,驚濤拍岸,捲起讀者心中千堆雪,欲知明清偏史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