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lie
Leslie

keep thinking

Leslie碎碎念 2020.03.06 十三邀之对话许倬云

十三邀之对话许倬云 cont'd

   今天放上我跟Roxanne关于这期内容的讨论,她的思考结果着实让我惭愧于自己没有定下来仔细体会,也让我再次认真回顾这篇采访的内容。

1.From Roxanne

    除去一些中西方comparative history的讨论,其他更多的内容,就在我看来其实是在强调说治学以及修身的方法,但估计涉及审核问题时间太短了,很多问题没有说得很透。只是我最近在读他的书,就好像多少能理解老先生希望通过这些大问题的背后去阐述的。

    对于我来说最深刻的是在于老先生对于青年教育的衰微和知识分子精神形成的困难重重的忧心:盲目与迷失与缺乏痛苦经历是我们这一代人与生俱来的烙印,而如何要从因为资本经济结构导致的盲目和迷失之下突出重围,并成为真正的思考者,是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学习、观察、指引、关照而来的(在我的理解,老先生是想表达这个意思)

    为什么说盲目和迷失,我觉得可以分为两部分说:

     1)我们的祖父母、父母多少都是经历过身体或者精神的贫穷,但是我们,则好像是一直都很一帆风顺的,我们最多遇到的,是校园暴力、个人认知压力、个人发声阻塞、精神自由的部分捆绑一类。我绝不是认为说这些不是事儿,我们所处的年代不同,经历不同的人事物很正常,只是对比起来祖父母所经历的战争、饥荒、政治压迫以及父母所经历过的前半生贫穷以及政治殖民的后时代影响,我们所经历的浅表层的刺痛,注定让我们无论在【同理心】、【对痛苦感知后的厚积薄发】、【家国情怀】、【文化光荣】这些事情上,相对来讲更为缺乏。但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烙印,对于我们来说,克服盲目和迷失,应该是在步入成年人社会前几年去努力完成的。

       2)另一方面(也是老先生认为的更重要的原因,虽然他只举了美国liberal arts & science制度的毁坏导致美国的教育非常碎片化,但是我认为他们应该有谈论到关于中美教育的话题),我们现在所受过的通识教育专业课程也好,甚至我们的媒体、新闻、社会都一直用一种闭塞的方法在教育我们成为一个【听话、守纪律的沉默的被规训者】,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甚至也在通过燃起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方式来喂养我们。对比起来,我们的祖父母、或者说民国时期那一批闪着光的知识分子,他们所受到的教育、所习得的精神体系、所被感染的格局与力量,是我们万分不及其一的。当然这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这也就是老先生讲的【当今的教育只能教育凡人】,因为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国家、我们所面对的社会机器不再需要一群【思考者】,思考者会闯祸会否定会让立着的旗帜倒下来,并且这样的教育也不仅仅只是中国,虽然的确我们相对来讲在自主思考、辩证思维的训练上不及欧美。另外我是想说,文化与舆论与讨论空间的开放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之所以能够做好的必要条件,但是现在的这种自主表达空间在紧缩,加之前面已经表达的【中国民族式教育】的不断深化,不得不让人担忧之后的小孩子,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会不会比我们更加退化一些。

       我觉得我们已经很幸运了,因为我们有机会体会另一种教育体系和另一种思维方式,但是我们其实身上也有非常多的桎梏。我打个比方,比如我们都关注女权,关注LGBTQ,我们真正把关注和支持变成固定职业的,很少很少,甚至我们。这并不是错的,只是我们思虑更多、我们更多地计较成本和得失。

      这让我想起之前我关注的一位社会学者讲过,治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意思是,我们想要成功,必得经历非常多的挫败和磨难,同时还得一直保持决心,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因为一我们所处的环境在spoil我们,我们所处的社会崇尚金钱至上,比起个人青史留名,我们应该都更关注什么时候能赚到自己的第一笔存款、买第一套房…

      我觉得这不是我们的错,只是在不断听着这一些老人们讲到他们的理想抱负,甚至就昨天看到老先生讲他尽量再多写、多说、多创造的时候,我都会特别自惭形秽,觉得自己的心不够定,也没有说真的沉下心来认真去学习一门学问,不为别的,而是不断扩充自己。就在我看来,我很同意采访里面老先生说的,他之所以接受采访是因为想通过媒介发出声音。但是发出声音之前,应该是要一切准备好的,因为发声是有责任的。

      在我看来,老先生身上虽然既有传统中国文人的先天下之忧以及西方学者的思辨与否定精神,但是他骨子里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的知识分子,所以他会有这么多的忧思,但是我也会觉得,正是因为得以有机会从他的表达和忧思中看到他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核,相通之人(包括你我)定会有更坚定的力量去继续完成自己的梦想呢。

 

2.From Leslie

    首先最初中西方文明起源对我的冲击力是有的,因为最近看到讲到意识形态的东西,让我意识到底层的思想,文化和观念是很大程度影响整个社会很多现象的。所以思考文明的建立基础,问题背后的意识形态是对社会问题的向内看。

   关于你重点谈的教育和知识分子的困境背后显示的盲目,迷失及缺乏痛苦经历。我想聊聊我的看法:

    首先我非常支持你说的这些问题,我认为总而言之是一种缺乏,缺乏同理心和痛感,目标和责任感,尤其是古人一般“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大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

    关于你谈到的背后的原因:

    1)客观条件确实存在,身体上的食不果腹,精神上的巨大动荡,是身处这个年代的我们感受不到的。可难道一定要身处这么恶劣的外界环境嘛?一个人需要感受这个社会,保持痛感,如果真的关注社会问题的话,当下的社会,最近的疫情,身边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会让人沉思。这让我想到国歌里面“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一句话除了提醒我们勿忘过去,也是提醒我们居安思危吧,此时此刻,我们的国家也依然面对任何问题,仍需我辈站起来。另外我印象深刻的是许老提到到战争时期大家互帮互助,团结一气,人性的光芒让人动容,这是许老对中国有信心的来源。这段描述也再一次让我相信人性和中国人的力量。

     2)如何培养和平年代的痛感和责任感,这里又涉及到了教育问题。和平年代的问题来的不尖锐,浅显的答案太易获得,表面的问题不被深究,从小的教育让我们做一个听话的答案搬运工,却并没有教育大众做一个发问者质疑者思考者等等,都让我们被培养成凡人。另一方面,我认为教育已经成为很多人向上的通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读更多书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工作,生活的更幸福。教育的目标已经是服务于个人,让个人在当下的社会体系中获得更高的一席,那如何让大家关注于提升个人能力本身和为社会做出贡献呢?我不是质疑这样的行为是错的,不是要求所有人抱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并将其至于个人和小家之上,而是指出当下的社会环境让知识分子和思考者越来越难以为继。

    3)关于社会的影响因素,结合你后面谈到的我们自身的桎梏,无法完全投身于关注的社会问题来说,我个人的感受是,普遍的中国人压力太大了,在自身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下,怎么能有精力去管别人;再就是物质生活,在大家还没办法体面生活的时候,满足物质需求是大家最基本的,这里对比战争年代穷的区别是,那时候是整体的穷,没有现在贫富悬殊带来的资源极度的倾斜,对比之下的贫穷更让人压力倍增;另一点是从众,如同你所说的金钱至上的风气,当整个社会的评价标准是外在成就,当身边人在问你那么认真干嘛的时候,会更难以抽身出来坚持自我。

   老先生在采访中给了他答案:现在的检索条件,自己可以从阅读中摸索出道路;不去争不去抢向内看;个人力量虽然微小,但是依然在进步,能够影响到人就是好的。可我依然感觉答案太大,我更倾向于这是给很多迷惘的人一个信念的支撑。关于具体如何做,仍需每个人自己去践行,我希望我们都能在路上,也能给出更多自身的答案。

而我认为,正如我在尝试自己输出一些东西,正如你在探索运营微博,主动去翻译的视频都是个人力量的建立和传播。

   关于你提到的发声之前的准备好,发声的责任。正如看到你发的,让我惭愧,我在反思一个问题,当我在追求着输出结果的时候,是不是忽视了内容,没有让自己静下来,去感受去思考,而是急于完成结果。所以我在思考自己的输出方式该如何调整,感觉到每天输出的压力有点大,自身的知识储备仍需增加,你有任何想法和建议也欢迎交流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