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涵
喊涵

脫離社畜身分即將滿一年,信奉一人公司原則努力創業中。開了一家課程內容製作公司,希望不要太快倒閉。歡迎各種課程製作案件合作,也歡迎「知識萃取」授課邀約,詳細請參考官網:https://lens-content.com/

從世界上最好的學校畢業—沒有了 Hahow Content Head 的名片,然後呢?

離上次發表文章大概有一年了,原本還打算寫一系列以 Hahow 為例的內容團隊管理心得,沒想到再次發文竟已離職。想藉由這篇文章記錄自己決定離職的心路歷程,也跟身邊的人分享離開 Hahow 這個最強後盾之後,我打算做些什麼?

歷經了四版名片,終於從 Hahow 畢業!

如標題所述,我正式離開 Hahow 好學校,卸下 Content Head 這個重擔了。決定離職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

Hahow 工作環境與團隊文化很不錯,而且因應疫情線上課程產業正起飛,為何要選擇在這個時候離開?

離職一事其實醞釀已久,在 Hahow 待了快五年,從實習生做到部門主管,期間出現不只一次離開的念頭 (不外乎是因為想去非新創公司體驗或是考慮出國進修等等)但終究沒有行動,原因並非對團隊的依戀或對產品的執著,而是這間公司從創立至今持續讓我感受到「只要覺得有需要,永遠都有改變的空間」

這個感受對於大學時期曾在知名連鎖企業擔任小螺絲釘的我至關重要,當時的我抱著對品牌的熱情進入該公司,卻發現公司對於長年的結構性問題不予理會、持續消磨員工熱忱,勉強讓已經生病的組織繼續運作下去;這段經歷令我十分痛苦,所以對於 Hahow 給予的空間倍感珍惜,就算不時冒出離職念頭也都很快打消。

最終使我下定決心的契機是去年底參與推動的 Campaign:今天就是那一天,過眼神發光的生活;旨在告訴社會上的人們別等了,不要再為了世俗告訴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無限延後那些自己真的想過的生活。然而在籌劃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自己竟也沒有過著眼神發光的生活。在 Hahow 的這些年面對市場快速變動、組織擴張與各種領導管理議題,自己也默默地開始延後想做的事情;因為肩上多了責任,不能單純只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去年底參與推動的 Campaign 形象影片

被自己推動的 Campaign 來了一記當頭棒喝之後,追求理想生活的齒輪就開始轉動且再也無法回頭。在一連串針對何謂理想生活的靈魂拷問中,比較有趣且值得分享的拉鋸有兩個,分別是「領導 v.s 執行」以及「追求成長 v.s 質疑成長」。


領導 v.s 執行

在 Hahow 的前兩年,作為執行者,我持續貢獻並打磨自己在內容製作上的技術,幫助組織達到商業目標。在 Hahow 的後兩年,作為領導者,我透過團隊日常營運、人才發展與策略訂定,幫助組織達到商業目標。

總歸來說員工身在企業就是要幫其完成目標,無論是商業或是非商業的,不過要以什麼樣的角色做出貢獻是員工自己可以選擇的(在具備相關能力的前提下)。在體驗過執行者與領導者兩種角色後,我發現在第一線執行並且「親自」將內容製作技術迭代到高峰才能令自己眼神發光。

在領導內容團隊的後兩年,我猶如煉丹似地學習並內化許多管理職能,包含有效授權、願景領導、績效管理,還有一些從沒想過自己要會的財務與法律知識,拚了命想要給團隊夥伴最舒適的工作環境,也拚了命想幫公司達到業績目標。說老實話是真心快樂的,這些能力不僅幫助我看到更高的視野,更重要的是我成功為內容團隊的夥伴打造了一個能夠發揮所長、開心工作的樂園(至少 80% 的時間可以吧XD)。

那又為何這樣的生活無法令我眼神發光,反思後發現,因為這些成就感的來源都是「他人」而非自己。為夥伴打造了環境而感到快樂、為組織達成目標而感到快樂,我身為領導者時做的一切自我成長都是為了讓重要的人快樂,並非為自己真正有熱情的事情而行動。我想過著大部分時間都可以醉心於內容製作與技術迭代的生活,不為任何人也不為賺錢,做這件事本身就令我感到滿足。

Farewell to my A-Team(請忽略杯盤狼藉XD)

當然領導與執行角色並非絕對的二分,我認為比較像是一個光譜,人人都可以找到光譜上自己想站的位置,例如對我來說 20% 的領導與 80% 的執行才是甜蜜點。能在出社會的前四年就充分體驗了兩種角色,也真的要在感謝 Hahow 給的機會,還有 Hahow 認為 Individual Contributor 與 Manager 同等重要的人才發展精神

追求成長 v.s 質疑成長

之所以產生這個思辨,源自我閱讀了《一人公司:為什麼小而美是未來企業發展的趨勢》這本書,了解到原來除了追求擴張、不斷發展之外,企業還有另一條維持商業永續的路徑。簡單來說一人公司的精神並非不成長而是質疑成長,當有比成長或擴張更好的解決方案時就不選擇成長。追求變得更好,而非變得更大;將自己喜愛的專業技術,提供給真正想服務的客戶,創造價值並設定收入上限(上限取決於想維持怎樣的生活品質),上限一到就停止成長,把時間投資在技術打磨,並將更好的技術帶給客戶,持續不斷循環。

這個思維與現今大部分企業的路徑不一樣,比較常見的是用精實創業的方法找到服務或產品的市場甜蜜點,然後透過資本市場的力量加速發展,提供更多的服務、找更多的人才、服務更多的客戶、解決更多的問題,最終創造更多的商業利潤。這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情,畢竟解決了人們的問題,並透過對方願意支付的對價賺取應當的報酬;那持續解決更多人的問題,就可以持續獲取更多的報酬,創造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

我曾經以為自己也是信奉這個價值的,直到我發現追求更多報酬本身已經無法令我眼神發光。以追求更多報酬為出發點行動,進而思考可以再服務哪些客群、再開發哪些內容跟產品,所以需要招募更多的人手,最後組織就會持續擴張下去,永不止息。這個循環並無好壞,或許也就是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但我對此感到無比心累,因為我並非以賺更多為出發,而是以創造更前瞻的技術出發,再以這些技術服務客戶獲取適當的報酬,最終用這些報酬維持我期望的生活品質即可。

其實到頭來追求成長跟質疑成長也像是光譜,作者也說在大公司中也可以用一人公司的思維來做策略的調整,或是應用在適合的部門。回到離職的理由,就是因為 Hahow 與我個人在追求成長與質疑成長的光譜上已選擇不同的位置,當信念不同就很難繼續走在一起,所以決定在一切還算美好的時候畫下句點。

終於成為有統編的人,換我請老闆們吃牛排報恩

那接下來要做什麼呢?絕對不是耍廢吧!

大家總說離職後第一件事是要出國放浪形骸,出社會四年多終於歷經第一次離職的我本來也有此打算,可惜現在因為疫情無法如願。當然也有人關心起,Hahow 的經歷就像生涯第一號代表作,離開這麼強大的後盾,沒有了 Hahow Content Head 的名片後,會不會擔心找不到下一個舞台?

當然這些焦慮午夜夢迴時都出現過,但既然決定為了自己更想要的生活而出走,與其焦慮不如認真思考有什麼方式能夠讓我同時「親自做內容並打磨技術」並且「秉持一人公司的信仰在市場上為客戶創造價值並取得報酬」

最後我得到的答案就是「創業」吧!開一間自己的內容工作室,用一人公司的精神來經營,服務自己想要的客戶並持續研究最新最酷的製作技術。其實真的蠻想不開的,在新創公司苦過居然還敢自己創業,但唯有承擔這麼大的風險,才能夠真正為自己作主

在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工作室已經快籌備完成了,有點不要臉地用了自己的英文名做發想,取名為「LENS Content Studio 透鏡數位內容」。選擇以透鏡為名,當然不只是跟 Len 有連結,而是喜歡透鏡可以聚焦跟擴散光源的意象,透過我的技術、透過這間公司幫助人們聚焦觀點,實踐專業

得到設計師大大允許,搶先曝光 Logo

目前主要服務項目與對象有二:

  1. 協助企業人資規劃並拍攝內部教育訓練課程。例如把原本實體的新人訓練製作成線上課程,或是內部需要傳承技術製作成課程影片,省去實體辦訓的時間(這項服務甚至已經偷偷做好 Sales-kit)
  2. 幫助想透過分享教學擴散影響力的專業工作者或講師,進行課程設計與傳播載體規劃。例如協助擅長教學的實體講師進行數位轉型,或是幫會做但不會教的專業人士設計課程並依據他的特性建議該透過影片、文章或音頻哪種媒介做分享

目前都還在測試市場的階段,接下來應該會再發文紀錄公司成立籌備過程,例如半夜挑燈夜戰 Lean Canvas 之類的,等品牌 Landing Page 架好之後也會再分享出來。歡迎各路英雄好漢提供建議,如果有任何合作想法也歡迎約我喝杯咖啡(一人創業有點孤單寂寞),讓透鏡數位內容有限公司為您買單XD

最後如果對我的一人公司創業故事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追蹤我的 Instagram 創業日記:長得像醜蛙的喊涵創業中,文風迷因,每日更新,保證紓壓!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