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仲轩
曹仲轩

前记者,现在混迹于互联网界

蘇俄國歌變遷有感

1.俄羅斯在1812年時的國歌叫《勝利的驚雷,響起來吧》,定於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副歌部分唱的是“光榮屬於你,偉大的葉卡捷琳娜;光榮啊,我們溫柔的母親……”是屬於葉卡吉琳娜個人的頌歌。葉氏是羅曼諾夫皇朝中僅次於彼得大帝的偉大君主,是開明專制的典型人物,且和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聯繫密切。但從正在發育的民族主義立場看,她是個純種德國人。俄國精英對於德國人的極端厭惡,也一直是一條歷史主線。後來的沙皇另有想法,也情有可原。

2.帝俄時代的第二首國歌定於1815年,由英國國歌《上帝保佑吾王》填詞而成。大概是隨著拿破崙戰爭,東西方交流頻繁,俄國繼續西化而發生。以現代民族主義的視角看過去,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恥辱——自己是剛剛用血肉之軀戰勝了歐洲文明的世界第一大國,在戰爭中的貢獻可能比被保護對象加在一起都大,居然選用被保護對象之一,且是歐洲文明的游離者的國歌旋律製成自己的國歌!當然,從另一個視角看,也可理解,當時民族主義尚未成為世界政治的主旋律。文明、進步、工業化,是全世界共同追逐的目標,而英國在此時正是全世界的樣板。

3.《天佑沙皇》成為國歌是1833年,作曲者是宪兵司令的副官利沃夫,直至1917年均为帝俄国歌。柴可夫斯基作《1812序曲》在最後兩分鐘,《天佑沙皇》的副歌隨著隆隆炮聲而來,構成了《序曲》最為輝煌的結尾。而此前《馬賽曲》的主旋律作為入侵主題的象征,幾度出現,并變形走樣,倉皇離場。

4.後來發生的事情大概會讓老柴的棺材板動起來——羅曼諾夫王朝崩潰后,《馬賽曲》竟成了俄國國歌!時為1917年二月革命興起,沙皇遜位,《馬賽曲》填詞而成的《工人馬賽曲》,被臨時政府定位國歌,直到十月革命后,才被俄文版《國際歌》取代——別忘了,后一首國歌的詞曲作者,仍然,都是,法國人!當然,這時候俄羅斯已從後進國族的民族主義楷模,轉為世界主義的開路先鋒。

5. 斯大林時代,蘇聯國歌又做了變化,1944年變為《牢不可破的聯盟》。斯大林死後,很快進入“解凍”時代,斯大林的遺產就成了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那麼國歌里還唱著“斯大林教導……”就很別扭了。最終,曲調保留,成了無詞的國歌,直到1977年又填了詞。反正曲調一直用到蘇聯解體。

6. 1991年至2000年,國歌換為《愛國歌》,再到普京穩固政權,把《牢不可破的聯盟》換了詞再用上。

也不知道這國歌能否穩定得下來,後面接著還的概率不小。BiliBili上有個有心人做的視頻把整個變遷都呈現出來,很全。可參閱

【合集】1791往后:俄罗斯国歌(变迁)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合集】1791往后:俄罗斯国歌(变迁)请使用哔哩哔哩客户端扫码若未安装客户端,可直接扫此码下载应用【合集】1791往后:俄罗斯国歌(变迁)请使用哔哩哔哩客户端扫码若未安装客户端,可直接扫此码下载应用【合集】1791往后:俄罗斯国歌(变迁)请使用哔哩哔哩客户端扫码若未安装客户端,可直接扫此码下载应用【合集】1791往后:俄罗斯国歌(变迁)请使用哔哩哔哩客户端扫码若未安装客户端,可直接扫此码下载应用...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880852/?p=9

感想:這一年讀蘇俄史,主要是近代化直到斯大林時代,赫魯曉夫之後的未多涉及。以俄國的近代史,從歌頌一個德國女人開始,到用英國、法國國歌的曲調,頗有種荒誕感。明明是一個現代化路上東張西望,來回尋路卻從來未能找到定數的后發民族,在榜樣的確定上,甚至不如日本那麼堅定。那些堅定要走俄國人的路的知識分子,哪兒來的信心認定這條金光大道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