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诃
周诃

A pilgrim on the road to philosophy lekbussed@gmail.com 欢迎来信讨论

我愿意这样活过一生

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年纪,二十岁左右,未来像迷雾一样铺开,我几乎难以预言十天之后自己会在哪里,在做什么,又靠什么过活。但是往往就像那句古谚:“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反而是很热衷于思考所谓“梦想”。甚至可以说,思考自己未来的理想和美好生活,已经成为了我目前必不可少的一项智识游戏,那么正好借着这次征文活动,我就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与各位分享。

  • 有时理想不那么靠谱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常常发现孔夫子和弟子们的对话中充满了假设的游戏,往往是由好的条件逐渐向恶劣的条件过度,比如这篇: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以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我们可以在这段对话中发现,假设往往是开始于美好的想象,子贡提问,那么孔子便回答一个很理想的状态:人们丰衣足食,又有强大的军队保护,人们还有信仰。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是极其罕见的,往往是吃穿无忧但饱受战乱之苦,或是没有性命之忧但苦役连年,至于信仰就更加奢侈,所以孔子将它放在了最后,去无可去的时候,还是要保留信仰。

我在想,理想是否也如此?在思考“理想”这个字眼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忽略境况的干扰,考虑一些美好的场景。比如“成为知名企业家”或者“成为有名的大学者”一类的,这固然没什么问题,或许有人会说:“理想就是那种达不到的东西嘛。”或许这样理解也有这样理解的道理,但是在我的认识中,所谓“理想”,就是一种赋予人存在意义的东西,是在临终之时回想一生,看到自己实现了理想,才能无憾离去。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一种幻想梦想,而是必须要实现的,或许有时看起来有些不堪,比如一个老农夫的理想就是拥有两亩土地,这个理想似乎不那么高级,但这就是他最宝贵的人生意义所在。

所以,我在抛弃了“成为科学家”这类对我来说不切实际的理想之后,认认真真的思考了一下在目前的境况下,属于自己的理想。又学了一把孔夫子,从条件优渥到困窘列下了三个属于自己的理想,也许这三个理想就会伴随我的终生。


  • 上等理想: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这是最优渥的条件下产生的理想,说来也简单,就是能写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但这对我来说相当艰难,因为随着阅读的不断加深,我越来越难以写些什么东西,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的文章我更是一个字都不敢写,因为见过了好东西,自己就很难写出更好的了。

我要写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如果我能在未来的许多年内,风调雨顺有吃有穿,有大把时间供我在图书馆里精进学问,又可以过苦行僧一般的生活避免突发情况的干扰,我又或许能有那么一星半点的天赋的话,我大概可以写出一本让自己满意的书出来,以至于等我死了以后,后面的学生再进入这门学科之时,拿起这本书,会感叹一声:这本书写的真好。

那我这一生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 中等理想:有一位自己的学生

写出一本能让自己满意的书来,这个要求对我来讲还是太过于艰难,我就想,万一要是写不出来呢?

或许在我的中年时期,我会再次面对这样二十岁左右的人,他迷茫又困惑,不知道未来该如何是好,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当下的自我。那时我可以用自己的学问去解答他的困惑,帮助他从困境中脱出,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如果条件允许,我可以成为一名教师,让自己带过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理想,并且能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那我这一生也算实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

  • 下等理想:不影响他人,亦不为人所扰

如果说,我既无法写出一本书,又没有机会教一两位学生。陷入了困境,甚至要为了衣食之忧而奔波,就好像孔夫子“绝粮于陈蔡之间”这样的情况下,我又该如何是好?

说实话,想到这里时,我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才好了,以至于我在想,如果这样的话,那还不如去死好了,反正人生的意义已经无法实现。但后来我想,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任然有可以做的事情,那就是可以不影响别人,也不被别人影响,一个人静静的躲在角落里读书,也许读进去的那些东西会随着我的死亡而烟消云散,也许永远都再也不会有人知道我内心的想法,那我的余生也算是过的有意义。

  • 后记

你是不是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理想了呢?尝试着从不同好坏境况下思考一下属于自己的理想吧,并且在此时此刻的生活中,就要将自己的理想融入进去,毕竟一天就是一生的缩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