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安
李易安

記者/譯者

從「兩個中國、漢賊不兩立」到「一中一台並立」:台灣外交的範式移轉

台灣將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這是台灣首次以「台灣」為名,在中國的邦交國設立代表處。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

今天早上 10 點,台灣外交部突然召開記者會,由吳釗燮親自宣佈:台灣即將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

吳釗燮指出,立陶宛和台灣一直都是共享「自由民主價值」的夥伴,也都位處「捍衛民主體制」的戰略前線,並指立陶宛連續兩年皆有超過半數國會議員,聯名致函 WHO 幹事長,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更在日前宣布對台捐贈疫苗,也將在今年秋天來台設處。

吳釗燮還強調,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更能讓歐洲朋友清楚明白,我們代表的是兩千三百五十萬名台灣人,意義非常重大」,不過台灣政府目前並沒有推動其他駐歐館處跟進改名的計畫。

吳釗燮會親自召開記者會,自然代表這件事的意義非常重大。雖然吳釗燮並沒有明講,但我認為這件事的意義在於:它確立了「台灣代表處」這個駐館命名模式,也標注著台灣外交新範型(paradigm)的正式起點。

真要說起來,「台灣代表處」模式的第一個案例,其實是去年七月宣布和台灣互設代表處的索馬利蘭。

選用索馬利蘭開啟這個模式,可以說是非常聰明的 soft opening,因為北京政府並不承認索馬利蘭這個國家、兩國之間也沒有邦交,所以台灣要用什麼名字成立代表處,北京其實並沒有立場置喙、也無從施壓。

循此,台灣這次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的意義就在於:這是「台灣外交新模式」的一次「正式啟用」,因為立陶宛不但是聯合國的成員國,而且中國和立陶宛也存在邦交關係。

再換句話說,台灣的外交模式,或許自此也將從「兩個中國、漢賊不兩立」,逐漸過渡到「一中一台並存」的模式。

其實這個特殊的關鍵時刻,早在今年二月就應該出現了──如果你有印象的話,當時台灣原本也要在南美洲的蓋亞那設立「台灣辦事處」,只是因為北京出手阻撓,最後胎死腹中。

或許也是因為蓋亞那的教訓,儘管台灣和立陶宛眉來眼去了好一段時間,又是送疫苗、互設代表處的傳言也漫天傳了好久,卻直到最後一刻,才終於向外公布。

記者會結束之後,美國在台協會(AIT)也立即發布了新聞稿,聲明如下:

美國肯定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設立協議。所有國家都應享有與台灣締結更緊密關係及拓展合作的自由,台灣是先進的民主政體、主要的經濟體,也是世界上一股良善的力量。
隨著台灣鞏固其國際夥伴關係,並努力應對新冠疫情、投資審查及供應鏈韌性等全球挑戰,美國始終致力於以符合美國「一中」政策的方式支持台灣。我們與朋友及盟友站在一起,共同在全球促進我們共享的繁榮、安全及價值。

這份聲明確實很耐人尋味,因為緊接在外交部記者會結束之後發佈的時間點來看,台灣和立陶宛的互動,美國人顯然一直都非常清楚。

更重要的是,這份聲明,可能也是在重新定義何謂「美國的一中政策」,讓「一中一台並存」的事實,能夠逐漸成為「一中政策」的實質內涵(謎之音:「對啊,「一中一台」就字面上來看,確實只有「一個中國」呀⋯⋯

說到最後,還是要打個廣告。

從索馬利蘭、蓋亞那,再到立陶宛,《端傳媒》一路都有緊跟追蹤,也都有深入報導。歡迎大家點擊下方連結回顧報導,和我們一起見證,這個中華民國逐漸淡出、台灣開始登上外交舞台的關鍵時刻和艱困歷程。

索馬利蘭:不被承認是國家、扼守非洲要道的「台灣新朋友」究竟是誰?

24小時內的「台灣辦公室」風波:誰是蓋亞那?

疫情時代的「波羅的海之路」:立陶宛為何送台灣疫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