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安
李易安

記者/譯者

用四張圖,看懂台灣應對Omicron疫情有哪些隱憂

先進藥物的不足、與胸腔內科醫師的結構性短缺,可能是這波本土疫情的兩大隱憂。

平時沒有在跑醫療線、高中時最痛恨生物課的我,做這篇疫情報導真的是極度苦手,只能從基礎知識從頭惡補;大家如果有看到錯誤,再請告知指正。

不過,我確實也是做完這篇之後,才知道原來單株抗體這種藥物,只要COVID-19病毒出現變種,就很有可能會失效——而台灣目前核准的兩款單株抗體,對Omicron變種株就是無效的。

此外,我們目前聽到的針對COVID開發的藥物,其實大部分都是用在輕、中症上的。

至於重症,則通常不是病毒本身造成的,而是因為免疫系統反應過度、傷害到人體自身器官,因此基本上只能使用傳統的類固醇、免疫調節劑,來減緩體內的發炎狀況。

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因為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壓力大,又很常見醫療糾紛,因此台灣的胸腔重症專科醫師,這幾年報考人數一直偏低,面臨著人力短缺的問題。

然而COVID的重症病患,一旦進入加護病房之後,基本上便只能由胸腔重症科醫師來照顧,因此這個結構性的人力問題,很可能就是這波疫情接下來的隱憂之一。


根據統計,2020年全台約有1,100位胸腔重症醫師正在執業。

從2021年台灣爆發本土疫情的經驗來看,每位胸腔重症專科醫師,最多可以照顧5至7名重症病患,因此若只按數據來看,台灣同時間出現的重症病患的上限,大約落在5至7千名之間。

只能期待,我們的重症病患數不會在短時間內激增、導致醫療體系崩潰,也希望以後再也不用做疫情題目了,真的超級痛苦。

非常感謝我在醫院工作的小學、高中同學們,他們對這篇報導提供了很多幫助,也是這場戰役裡真正的英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