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安
李易安

記者/譯者

英國觀光客在台灣的居家檢疫風波:肺炎作為東西方之間重新省視彼此的契機?

事件當事人隔離處的同型房間,被英國觀光客稱為「污穢不潔」。(圖片來源:花蓮縣衛生局)

台灣社會昨天最關注的疫情新聞,應該是英國觀光客在台被強制隔離,卻透過母親向英國廣播公司 BBC 投訴隔離處環境太差、伙食不佳,「像住在監獄裡一般」。

消息一出,激憤的台灣人紛紛前往某個 BBC 地方版的臉書粉絲頁留言,有些人批評 BBC 新聞品質低落、沒有求證;有些貼上隔離環境和伙食照片、試圖為台灣「平反」;有些強調是英國觀光客自己沒錢、不願意花錢自費住檢疫旅館,台灣政府幫他們找到免費的住處、還用低廉的價格供餐,已經是仁至義盡。甚至,還有一些人措辭強烈地要求 BBC 為這則新聞道歉。

事實上,這起風波的當事人據說有麩質過敏體質,因此餐食的確比較難照顧一點。也有人補上了英國社會和媒體之間的關係這個脈絡,提到在這次疫情中,其實早有英國人會透過媒體施壓,迫使政府出面改善自己的待遇。然而這則希望台灣人「將心比心」的貼文下方,依然充滿了台灣網民的不滿情緒。

不過話說回來,西方人和台灣人對於住宿環境的要求本來就很不一樣,也可以想像她為什麼會覺得「filthy」(污穢不潔)。台灣氣候本就潮濕,加上台灣文化似乎對於空氣中的「異味」並沒有那麼在意——比如喜歡住在擁擠的住商混合區的台灣人,對於各種食物混合的油煙氣味早已習慣,甚至還可以在散發下水道氣味的路邊攤吃飯——我們對於「乾淨與否」的標準,本來就非常不一樣。

再說,對於一些西方人來說,台灣人住的地方,很多的確看起來就跟監獄沒什麼兩樣:鐵窗、頂加、無窗出租雅房。他們在知道這些「監獄」有多貴之後,常常還會非常不可置信。

我有位大學同學是澳洲人。我記得他和我說過,有次他媽媽來台灣探望他,看到他住的宿舍時當場大驚,立刻要他在外面找房子租、搬出去住——當時他媽媽用來形容那個宿舍的字眼,就是「監獄」。

這應該是當事人反應麩質過敏問題之後,檢疫工作人員幫忙準備的「無麩質餐」。(圖片來源:花蓮縣衛生局)

雖然我覺得網民出征不見得就能洗刷冤屈,對台灣的「國際形象」也不見得會有什麼幫助,但另一方面我也覺得,如果這個事件能幫助台灣人看清西方人的 white privilege,倒也未必是一件壞事。

我一直都覺得台灣人對白人太過寬容、太過友善了。

如果今天換成是一個東南亞籍的人做出同樣的抱怨,台灣社會可能就不會像這樣集體覺得「受傷害、被冒犯、被誤會」——至少應該不會這麼激烈。

然而事實是,很多東南亞移工在台灣的處境,確實就跟坐牢沒什麼兩樣。但我們有在意過嗎?

全世界最暢銷的旅遊書 Lonely Planet,每本的最後面總會有個章節是「National Psyche」(姑且翻成民族性吧),大部分讀者都會跳過忽略,但我每本都會把這個部分仔細讀完——除了因為刻板印象總是即荒謬又看似有道理之外,也是因為可以看看西方視角下某個群體的樣貌長什麼樣子,其實很有意思。

我記得台灣的 Lonely Planet 的 National Psyche 這個章節裡,有個段落的大意是這樣的:台灣人會感謝外國觀光客來,也會感謝外國人願意試著了解他們、對台灣有興趣。作者認為,台灣人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他們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太久,一直在忍受被外界遺忘、忽略的感覺,所以很在意外國人怎麼看他們。

我記得當時看完心裡大概稍微翻了一下白眼。但不能否認的是,這種「對於外界怎麼看待自己的好奇心」,在台灣的確很有市場,也特別容易牽動台灣人的情緒。

網路上就有很多在台灣生活的外國 Youtuber,影片內容似乎都是在「向別人介紹台灣」,但他們的目標觀眾卻明顯不是外國人,而是台灣人,而且的確會有很多台灣觀眾在下面留言。

我的一個中國籍同學,目前由於疫情的關係,只能留在蘇北老家,無法來台上學。他看到這個風波之後說,上海最近也有外國丈夫返回中國,不願前往集中隔離處檢疫,最後只能讓妻小去親戚家借住,將房子讓出來給丈夫一個人進行居家檢疫。他認為這也是一個 white privilege 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不過如果將這起單一的事件,對應到現在全球疫情的發展態勢來看,或許,這次疫情不只會是「全球化」的一個轉折點,也可能是「東方」和「西方」重新審視彼此的一個契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