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安
李易安

記者/譯者

改變中國最璀璨都市的兩個猶太家族:沙遜與嘉道理

(编辑过)
和鄧小平會面的羅倫斯・嘉道理

這個週末審了一本書,因為實在太過生動、太過精彩,以至於我一口氣讀完,覺得像看了場電影。

這本書的主題,是兩個和中國近代史牽連很深的猶太家族——沙遜家族,以及嘉道理家族。

今天說起這兩個名字,可能幾乎沒人聽過。但如果說起上海的和平飯店,香港的半島酒店、山頂纜車,你大概就會有印象。這些東西,都曾經是(或仍然是)他們名下的資產。

如果說這兩個家族形塑了中國近代兩個最璀璨的城市,其實一點都不為過。他們都是在鴉片戰爭之後來到中國,靠著利潤豐厚的鴉片貿易發了大財,並在上海和香港留下了許多今日依然屹立的華美建築。

有些提到他們的書籍,會強調他們在二戰期間,曾經幫助上萬名從歐洲逃到中國的猶太難民,讓他們逃過被日軍殺害的命運。但這本書告訴讀者,這兩個家族真正精彩的地方,其實是他們與中國千絲萬縷的糾葛和情仇。

中國共產黨上台之後,沙遜家族逃到了巴哈馬,自此和中國斷得一乾二淨,但嘉道理家族卻選擇轉移陣地,在香港生根,靠著香港作為「中國和西方之間的橋樑」的地位,繼續叱吒商場。

一九八〇年代,中英準備為香港前途進行磋商時,嘉道理家族理所當然地成為雙方的顧問,並見證了為香港今日局勢埋下伏筆的幾個關鍵時刻。

比方說,英國國會曾在一九八一年,針對香港人在九七之後的國籍問題進行了討論。當時身為嘉道理家族掌門人的羅倫斯,便曾出面疾呼,主張英國政府應該給予香港人真正的英國籍。

當法案正在攻防之際,羅倫斯曾在上議院對議員們如此說道:「香港人並不是在找尋逃難的去處,也沒有想要和你的國民搶工作。他們只是想要看到,英國這個他們一直以來都非常信任的國家,不會背離他們而去罷了。」

可惜最後通過的法案,依然讓羅倫斯既憤怒、又失望——九七之後,香港人將會成為中國人,不但沒有自動獲得在英居留的資格,在海外受英國領事館保護的程度也會大幅縮減。

然而羅倫斯其實沒什麼好生氣的,他本來就是英國籍。但他知道那種被英國拋棄的感覺是什麼。因為他的父親早在一九二〇年代時,就曾向英國政府申請入籍,卻遭到多次拒絕,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猶太人。

但羅倫斯畢竟是商人。儘管九七大限逼近,他依然選擇留在了香港,並和中國政府維持密切互動,甚至還合作興建大亞灣核電廠。後來演講時,他也不再提及「香港是中國與世界的介面」這種說法,而是把香港比喻為「一個被中國送往西方學習的孩子」,還說香港「現在要回到爸爸身邊、幫助爸爸理解西方文化了」。

二〇〇九年,嘉道理家族成功重返上海,搶下了前英國領事館在外灘上的位址,讓半島酒店插旗上海。據傳,中國政府之所以屬意將經營權給予半島酒店、而不是其他集團,就是因為羅倫斯在文革、六四期間,都沒有說過中共一句壞話。

但話說回來,這其實也就是西方人在面對中國時的縮影罷了。看到中國的人權議題、政治壓迫,西方人會義憤填膺、仗義執言,但生意該做的時候,總歸是要做的。

於是這本書很弔詭的一點便是,它雖然爬梳了兩個猶太家族的故事,談的卻是當代最重要的一個課題——西方人究竟應該如何面對中國、和中國相處?

最神奇的是,用兩個猶太家族的故事來談,這種弔詭居然恰如其分。

我不知道最後會不會有台灣出版社簽下這本書的版權、出版中譯本,但這本書真的很精彩。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先找這本書的原文版來看看,非常推薦:https://www.amazon.com/Last-Kings-Shanghai-Jewish-Dynasties/dp/0735224412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