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安
李易安

記者/譯者

如果歐洲是一個國家,首都應該訂在哪裡?

2009 年 Ryanair 機上雜誌的專題文章:2.0 版歐洲

昨天和同事談正在寫的報導,於是提到了我貼在房間牆壁上的一張地圖──精確來說,其實是一張來自 Ryanair 機上雜誌的插圖。

那是 2009 年我在西班牙交換學生,經常買一歐元機票搭 Ryanair 到處飛來飛去的時候。當時《里斯本條約》剛簽訂沒多久,歐盟各國都在討論該條約會帶來的影響,以及應不應該讓歐洲進一步「一體化」,而彼時的 Ryanair,也還沒有裁掉機上雜誌這個支出。

真的不要小看 Ryanair 這個廉價航空,當年他們的雜誌做的超認真,不只文字和插圖都很精美,選題也總是非常有意思。我有陣子曾經幫華航機上雜誌寫過旅遊文,就覺得華航一點都不重視機上雜誌,每次都感覺他們只是想交差而已。

話說回來,我其實是非常喜歡看機上雜誌的人,因為每本機上雜誌都能透露出很多有趣的細節,比如:航空公司的風格、航空公司所屬國家的國情,以及廣告投放的類型等等,所以千萬不要小看放在座位前方口袋裡的那本雜誌,有空可以多翻翻,欣賞一下撰稿人和編輯的心血啊。

總之,有次我在 Ryanair 的雜誌裡看見一篇文章,因為實在很喜歡,所以就偷下飛機了XD 那篇文章的內容,是在呼應當時前途一片光明的《里斯本條約》。

事實上,Ryanair 之所以能在歐洲崛起、成為歐洲最大的航空公司,頭幾個要感謝的對象,就是《申根條約》,以及歐盟背後隱含的「一體化」願景。歐洲各國的人民,其實就是因為這些法律框架和意識形態,才得以在各國之間通行無阻,也才能夠搭著 Ryanair 到處飛來飛去──你幾乎可以說,Ryanair 就是「歐洲一體化」的產物。

所以想當然耳,Ryanair 是舉雙手雙腳贊成《里斯本條約》的。

但贊成歸贊成,風格一向不正經的 Ryanair 依然要惡搞一下《里斯本條約》。於是他們做了一個專題,請大家想像一下「2.0版的歐洲」,並將整個歐洲劃分成五個省份:

傳統西歐(包含英國在內,顆顆)被他們全部劃進了「羅馬省」(Rome);斯堪地那維亞地區,變成了「吞德拉提卡省」(Tundratica);作為前共產集團的東歐,被稱為「波里斯省」(Boris);而前南斯拉夫、希臘以及土耳其(!)則被劃為「美帝亞省」(Medea)。最後一個省份,則最為莫名其妙:他們把地中海上、小不拉嘰的島國馬爾他(Malta)獨立成省,命名為「亞特蘭提斯省」(Atlantis)。

如果你稍微讀過歐洲史的話,就會發現這種劃分其實不無道理,顧及到了歐洲幾個大區之間的差異,以及大區之內共通的近代歷史——東歐全部被劃歸「Boris」省,應該是當代冷戰遺留下的界線;至於南斯拉夫和希臘、土耳其結合成「Medea」省,則大概和鄂圖曼帝國的遺澤脫不了關係。

然而這張地圖上,卻也充滿了各種刻板印象,引用了許多能牽動歐洲人神經的符號或故事。

比如「羅馬省」上面,就有輛戰士乘坐著的馬車向東奔馳,車上卻寫著「Waitrose」(一間英國的大型連鎖超市),乍看讓人摸不著頭緒,但影射的其實是歐盟一體化之後,東歐市場充斥西歐商品、東歐企業被西歐集團兼併的現象──過去東征的戰士,今日已經被資本、商業集團所取代了。

但最有趣的還是「亞特蘭提斯省」。這篇專題的作者,把「2.0 版歐洲」的首都,就定在了「亞特蘭提斯省」,也就是今日的馬爾他,而這也或許是「亞特蘭提斯省」雖小,卻被獨立出來的原因。只是,為什麼要把這個莫名奇妙的地方定為歐洲首都呢?

後來我去了一趟馬爾他,才覺得這個決定其實很有 sense。

馬爾他的市區
用阿拉伯文的方式在講義大利語的馬爾他大叔XD

位於地中海上的馬爾他,其實是個非常「混種」的奇妙地方:在歷史上,這座小島曾先後被腓尼基、希臘、迦太基、羅馬、拜占庭、阿拉伯帝國統治過,因此今日融會成歐洲文明的各種歷史元素,它全部有份。

就人種基因和宗教來說,馬爾他人更接近義大利南部人、也同樣都信奉羅馬天主教,而他們日常語言使用的字彙,也主要來自義大利語/西西里語,然而馬爾他語的文法結構,卻是以阿拉伯語為基底的。

換句話說,馬爾他人其實是一群講著「擁有很多義大利語詞彙的阿拉伯語」的「腓尼基、希臘、迦太基、羅馬、拜占庭、阿拉伯政權的繼承者」。

就這點來看,在當年如此強調「融合」、「共存」的歐洲,大概也沒有別的地方,比馬爾他更適合作為歐洲首都了吧。(至於後來穆斯林難民湧入歐洲,導致歐洲人對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排外情緒井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Ryanair 機上雜誌的惡搞文章,還對五個「省份」做了簡述


不過如果講到歐洲首都,其實我私心覺得最適合的選擇,還是義大利東北部的第里雅斯特(Trieste)。

正好我前陣子為了替《帝國的邊境》寫譯者序,於是就去把 Jan Morris 寫的《的里雅斯特》翻出來又讀了一遍。Jan Morris 提到,第里雅斯特雖然今日位在義大利境內,但其實一直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回到義大利的懷抱,導致直到 1999 年,居然仍有 70% 的義大利人,連自己的國家有一個城市叫 Trieste 都不知道。

這座城市現在雖然住著義大利人,擁有義大利最有名的咖啡品牌(Illy),但它其實曾經是哈布斯堡王朝這個內陸帝國,唯一、或是最重要的出海口,因此城市裡到處都帶著一絲絲的「日耳曼遺緒」(因為哈布斯堡王朝首都大部分時間都在維也納),然而城市裡又有許多來自斯洛文尼亞、克羅埃西亞的斯拉夫人後裔,以及帶點南斯拉夫風味的小吃。

換句話說,第里雅斯特其實就位在今日組成歐洲的三大文明區(拉丁、日耳曼、斯拉夫)的交界處,作為歐洲首都,其實真的很合適。

也是因為這樣,我以前總會跟別人開玩笑說,如果你只能去一個歐洲城市的話,那一定要選這裡——第里雅斯特可以讓你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第里雅斯特市區。


第里雅斯特市區裡的羅馬遺跡

對我來說,第里雅斯特在我的人生裡,也有很重要的意義:它是我這輩子第二次搭便車的地方。

2010年初,我在被隆冬迷霧籠罩的歐陸四處旅行。當時我從斯洛文尼亞乘火車,一路到了通往義大利的邊界——也就是上個世紀共產鐵幕落下的位置。

出了邊境的火車站之後,只要再往前推進幾公里,我就能進入義大利的國境,距離當天預定留宿的第里雅斯特也就不遠了。然而原本查好的公車,卻沒有按照時刻表出現,於是我只好步行將近三公里,好不容易才終於跨越了邊界。

進入義大利之後,我實在走不動了,無計可施,只好開始在高速公路邊攔便車。但或許是因為天色漸暗、在邊界上攔便車也會讓駕駛懷疑「是不是斯洛文尼亞來的偷渡客啊」,反正我等了半個小時,都沒有人願意為我停車。

於是我決定走進附近的休息站,然後進到休息站的商店裡,打算直接搭訕駕駛——站在路邊別人不願意停,我當面問,你總不好意思拒絕了吧。最後我選定了一個看起來有點憂鬱的大叔,結果他雖然遲疑了一下,但最後還是答應了我的要求。

於是我搭上了大叔的車,試圖用我的西班牙語和他的義大利語溝通(沒想到居然真的能通⋯⋯),最後被載到了一個懸崖邊上的纜車站——從那裡搭乘纜車下山,就是第里雅斯特了。

最後,我就那樣坐在一個古舊的木製纜車車廂裡,一邊跟著纜車嘰嘎嘰嘎的聲響一起跨越了鐵幕,一邊看著窗外第里雅斯特的璀璨夜景,灑在亞得里亞濃稠平靜的海面上。

話說回來,當時的我之所以去歐洲,其實完全就是為了去憑弔鐵幕的。

沒想到十年之後,英國居然已經脫歐,讓歐盟出現了第一道肉眼可見的裂痕,而歐盟各國今年也因為肺癌疫情,而暫時重啟了邊境管制,讓消失了好一陣子的「國界」,又再次浮上了人們的日常地圖。

如果把目光移開歐洲,一個新冷戰的格局,也已經在世界悄然成形。現在回看 2009 年 Ryanair 機上雜誌的那張惡搞地圖,裡頭流露出的「一體化願景」和樂觀情緒,雖然不過也就是十年的光景而已,卻也已經恍如隔世了。

P.S.有沒有高人可以指點一下,Boris和Tundratica的來由是什麼啊?

義大利與斯洛文尼亞邊界:二十多年前,這裡還是鐵幕落下的位置呢
讓我搭便車的憂鬱的大叔
古董纜車──坐這個下山,就能抵達第里雅斯特
今日已經成為文化遺產的古董木製纜車內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