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fwind
leafwind

在日軟體工程師|不務正業|碎念個人意見|聯絡我:https://linktr.ee/leafwind

軟體巨擘不會讓台灣落入高收入陷阱,但是會證明人才的價值

數位時代刊出一篇蕭瑟寡人的評論,內容是擔憂國際軟體巨擘讓台灣工程落入「高收入陷阱」。

Google與微軟等軟體巨擘在台擴編,可能讓台灣落入工程高收入陷阱!|數位時代

我認為這個擔憂,對新創經營團隊來說部分正確,但對人才(工程師)以及國內既有大企業來說,則不是這麼悲觀。


國際軟體巨擘會提昇台灣工程師收入,甚至高到被綁住?

這是蕭瑟寡人在文中擔憂的主要原因:

有一點能確定的就是這些科技廠商擴編,將會創造數千個工程職缺,而突然增加的人才缺口,也會提升台灣的工程薪資水準。

以創業老闆的角度來看,關心的自然是員工薪水(成本)上升;但我認為這些外商沒有那麼大的神威,能把台灣帶往高收入,更遑論「陷阱」,要解讀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向看:一是開出的職缺數量、二是薪資。

職缺數量

首先我們到 Google, Amazon, Microsoft 的徵才頁面仔細觀察。

舉 Google 為例,現在是 2019-06-16,搜尋台灣+Engineer 大概有 91 個職缺,其中大多數都是存在很久的職缺(更別提大部分都是硬體整合與機構工程),這樣算起來一年 20~30 位已經不錯了。

另外 Amazon 在台灣的 Software Development 四位、Microsoft 台灣 Engineering 兩位;不用我多說,這些公司一定都有透過獵頭或其他管道私下徵才,但以檯面上公開的職缺來說,很難得到「突然增加數千個工程職缺」這樣的結論。

為什麼?我在去年也寫了一篇 解讀 Google 智慧台灣計畫及微軟 AI 研發中心 來解釋:

台灣當然有便宜好用的工程人才,但軟體開發的本質是協作與溝通,並非像工廠看 spec 作事,人力與機器都可以大規模量產。另外跨國研發必須考慮當地有無信任的領導者,時差、距離等因素也會讓溝通成本上升,移入職缺的速度一定比工廠慢很多,要「突然」增加上千職缺,基本上是很難的。

當時對於媒體部分誇飾的情況,Google 內部的工程師也在直播給了一個相對實際的回答。

總的來說,外商佈局從幾年前開始,而加重行銷力道是在去年初的時候,新聞稿雖然寫著「AI 人才」,但開出的職缺則是一直都非常「實際」,他們的戰略目標是逐漸地把軟硬整合的人力需求先轉移過來台灣,再慢慢培養學界與業界對他們生態系的使用習慣(e.g. GCP)

總之,這些職缺是有策略性地、逐漸地增加,所以如果有感覺到「突然」發生,那可能是台灣一直都不願意正視「台灣人才很搶手」跟「人才一直在大量流出」這些事實。


真的會提昇薪資?

談到台灣的薪資,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不認為幾間外商進駐就能大幅拉抬薪資。

不過這裡可以先退一步假設他們的口袋深度真的足夠影響市場,下一個問題就是:「他們想嗎?」

薪資跟公司口袋深度,可以沒有任何關係。有能力付錢,不代表願意投資人才,企業第一目標本來就是賺錢而非投資人才,如果年薪一百萬請得到人,為何要花兩百萬?

Google 合併 HTC 之後的薪資落差就面臨到這樣的爭議,這是很現實的問題,的確,台灣人才很棒,但是來設據點也有很大部分考量是薪資成本,這兩者缺一不可。

我認為長期來說,國際軟體巨擘來台徵才是會增加薪資,但成長幅度絕不致於在幾年內就高到讓台灣陷入「高收入陷阱」。


台灣早就身處於「高收入陷阱」,跟國際軟體巨擘無關

先忽略上面的問題,我們再來假設這些國際軟體巨擘會短期內大幅提昇工程師薪資水平,接著要談論的就是「高收入陷阱」這件事情

如果說很多菁英人才被留在毫無競爭力的產業,或是無法創造國家競爭力的產業,那的確會有這種擔憂,就像蕭瑟寡人在文中提到的天然資源:

就好像智利、澳洲、卡達、沙烏地等國落入「天然資源陷阱」而難以在軟體科技產業上推動創新,台灣可能會因此落入跨國科技巨擘產生的「工程高收入陷阱」。

而我認為,台灣真正的「高收入陷阱」,是我們的高科技人才被鎖在晶圓、硬體,但這條產業鏈毛利越來越低,我們卻走不出去,儼然就是「成功為失敗之母」的最好寫照;而造成這個陷阱的原因,並非即將進入的國際軟體巨擘,而是台灣數十年來本土企業自己。

就像網友的分析一樣:

Ted Lee
這篇分析其實少考慮到台灣半導體廠對軟體人才的磁吸效應。外商軟體大廠只有那幾家,台灣員工人數總額並不高。真正把軟體人才吸走的其實是台灣半導體業。以台積電為例,光是 IT 部門人數就達到好幾千人,這已經是一家大型軟體公司的規模。然而,對半導體業公司而言,軟體並非其核心競爭力,即使有那麼多軟體人才,還是不會去重視軟體開發,並培養世界級的軟體人才。對公司而言,只要開發的系統能動,滿足內部需求就足夠了。我認為這種高收入陷阱才可怕: 把頂尖軟體人才磁吸到非軟體業。
而這種效應大概已經持續至少10幾年了

反觀若外商真的大量進駐軟體職缺,人才進了世界級軟體公司,反而是個能將台灣從「高收入陷阱」當中解救的機會才對,因為這些人才可以站在頂尖的舞台、讓台灣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也讓人才外流的方向有機會逆轉。

即使把外商想得很邪惡、他們只是把台灣當作硬體代工殖民地,那也不過就是等同再多幾間代工廠而已,跟十幾年前到現在的路線,並沒有什麼差別。

台積電也好、聯發科也罷,成千上萬的資訊工程人才都被鎖在硬體產業已經行之有年,怎麼會是外商一年招募不到一百人的錯呢?


結論

  1. 外商要在短期內將工程人才收入大幅提升,是很難發生的現象
  2. 即使提昇了,如果是有競爭力的軟體產業,也不會是高收入陷阱
  3. 即使外商只是來增加代工職缺,那也是原本台灣就長期存在的問題,根本原因並非外商

國際軟體巨擘進駐台灣,的確會對新創成本造成衝擊,但對台灣整體產業影響有好有壞,對人才來說是利多

高收入陷阱則是台灣長久根深蒂固的問題,一部分是硬體代工鏈的成功,另一部分是傳產不重視實業與轉型升級,與外商無關。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是喜歡觀察、思考產業發展,那你應該也會想讀這篇舊文:先有軟體與數據文化,才有AI – all about data


歡迎加入Telegram 寫寫村或是到 Telegram 找我一起交流喔!

原文連結東京疊塔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