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昭勇
黃昭勇

相信經濟是世界的最大公約數,透過有意義的交換,不同的價值可以獲得提升,讓每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雞排熱 會影響台灣的減碳成績?

台灣縣市長選舉過後,高雄又掀起了一陣雞排熱,不管是打賭高雄市長韓國瑜勝選要請吃雞排的各界人士出資,還是民眾自己去買雞排來吃,雞排店家的生意翻倍,也讓高雄甚至整個台灣的雞肉消耗量大增,飼養肉雞所消耗掉的資源也相當驚人。

2018年12月初在波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 24,環保團體「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最新公布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排名,也就是跟節能減碳、因應氣候變遷作為有關的成績單,台灣退步了兩名、名列第56名,被列為「非常糟糕」等級,只贏南韓、伊朗、美國及沙烏地阿拉伯。

這不禁讓人聯想,台灣人這麼愛吃雞排,會不會讓我們的減碳成績更糟?

台灣農委會的農業科專計畫最近有一個有趣的探討:吃什麼肉對環境永續比較有利?用白話來說,什麼動物的換肉率比較好?用較少的飼料就可以有一樣的可食肉量?

換肉率的計算通常是使用「飼料轉換率(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為指標,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智庫團隊HLPE 2014年就指出,在經濟動物的飼養上,魚蝦等水產動物相較豬雞牛等畜禽動物有較佳的轉換率,在養殖上可以投入較少的資源,對環境相對友善。

飼料轉換率的計算方式為,動物所攝取的飼料重量除以動物增加的體重,也就是動物每增加1公斤體重所需攝取的飼料重量,公式如下:

飼料轉換率(換肉率)=攝食飼料重/動物體增重

舉例來說,餵食白肉雞2公斤的飼料,能使雞增加1公斤的體重,代表飼料轉換率約為2.0,所以數字愈小則代表轉換效率愈好。經統計,全球經濟動物的平均飼料轉換率由高至低分別為:肉牛約8.0、肉豬4.0、白肉雞2.0,水產動物則為1.6。相對於陸生畜禽動物,水產動物有較佳的飼料轉換率,因此被認為是生產效率較佳的養殖產業。

單純看換肉率,陸地上的雞豬牛等食用肉品對環境永續的影響都比水產大

不過,農業科專服務網指出,2018年一項新的研究,略略修正了這個看法。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學院研究團隊認為,飼料轉換率僅考慮動物生長期間所投入的飼料重量,無法評估不同動物的飼料原料差異。例如,牛隻的飼糧內包含牧草;肉雞的飼料主要為穀物類;魚飼料主要為魚粉等蛋白質原料。

此外,研究團隊認為應計算飼料內的養分轉換成為動物可食用的部位效率,需排除骨頭、內臟、羽毛及鱗片等不可食用部位,以呈現更精確的轉換效率。

由於傳統的飼料轉換率無法計算這兩項因素,因此研究團隊認為只使用飼料轉換率來比較不同動物間生產效率會有所不足。

為能更精確反映動物轉換飼料為可食用部位的效率,該研究團隊設計出「養分保留率(nutrient retention)」,也就是計算飼料內有多少養分能保留至食品用作為評估方式。

計算方式為動物被處理成鮮肉產品的情況下,可食用部位內的養分(主要是蛋白質與熱量)除以飼料內的養分,代表動物將飼料內養分保留至人類食品內養分的效率。

研究結果,蛋白質保留率平均值依序為:肉雞37%、鮭魚28%、肉豬21%、水產動物平均19%及肉牛13%;熱量保留率為:肉雞27%、鮭魚25%、肉豬16%、水產動物平均10%及肉牛7%。

結果顯示,養分保留率平均表現最佳的是白肉雞,其次為鮭魚與肉豬;而飼料轉換率表現依序為水產動物、肉雞及肉豬,由此可見兩種計算結果有所差異。

也就是說,從這個觀點來看,吃雞排相對其他肉品對環境永續影響比較小的。

農業科專計畫也表示,為了達到永續生產,除了計算動物利用飼料的效率,也可考慮加入對環境影響的評估,如各種資源使用量、溫室氣體排放、水汙染及對生態系影響等因素,以制定更完善的糧食生產策略。

愛吃雞排不是什麼大問題,喜好原本就是很個人的選擇,但是在「可以選擇」的狀況下,如果多一些評估參考,或許也能讓我們的行為產生一些改變,為地球多做一點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