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恩灝
黎恩灝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法律哲學博士、美國喬治城大學亞洲法中心(GCAL)研究員。曾在香港積極參與公民社會發展超過十年。研究範圍包括威權及混合政體下的憲法、法與社會、司法政治及國際人權保障;學術文章見於《香港法律學刊》、《共產國家及後共產國家研究》及《亞非研究學刊》等。

[法治的政治之十]茫茫黑夜,我們選擇光明——記於百萬人遊行之後

今年春夏之交,香港人再次展現守護核心價值的意識和抗爭動力。自四月下旬佔中發起人戴耀廷、陳健民等四人因佔中案判刑入獄,隨後的星期日,超過十三萬人上街反對修訂逃犯條例,國際社會在雨傘運動後,再次注視香港的抗爭運動。超過十八萬人出席六四集會、近三千位律師參與法律界黑衣遊行、一百萬零三萬人昨日(2019年6月9日)上街抗議,參與人數之鉅,當然是特首強推修訂逃犯條例造成。

我相信香港人能夠容忍政府無法改善民生,因為香港人自救意識強烈,即使遇上去年山竹風災,民怨載道,也無人揭竿而起,要追究特首云云。但有理智和常識的人,都會討厭惡意的謊言、強詞奪理、甚至拒絕專業意見和民意、甚至諉過於人的政府。這不只反映當權者的邏輯混亂和品格低劣,更反映其道德水平。

特區政府最初修例聲言是出於台灣「陳同佳」案,後來台灣明言修例通過也不會同意移交疑犯,特區政府更拒絕台灣當局其他合情合理的方法;客觀效果是不斷強化市民認為政府消費死者、漠視家屬權利和真正的司法公義的形象。面對法律界質疑,問責官員竟然反指她們不了解法案條文;特首面對法律界選委邀請就修例對話,更是一紙拒絕文書了事。政府本來已無民主制度授權,如今更失去了管治誠信這道德基礎。修例之所以「正當」,只源自法例賦予政府的強權而已。

修訂逃犯條例之惡,相信已是社會共識。它不只體現在法律層面,亦在其政治文化和身分認同效應。英殖年代,香港人被教育和社會現實教化成遠離政治,拚經濟發大財的「市民」;直至八十年代過渡期始、香港經歷八九民運、通過基本法和人權法、主權移交等等,香港市民的公民意識逐步上揚;九七後幾場大型非暴力抗爭,不論成敗,更加鞏固了香港人守護家園、自由、人權的信念。

但修例製造的寒蟬效應,令市民在表達政治意見前要思前想後、左右顧他,權衡前途、人身安全利害,逐漸壓抑來自真我的政治信念,迫於做沉默的幫兇或說謊的順民。民眾表達異見抗爭,旨在加大政府管治成本,令政府深切反省、應民意改弦更張;政府反過來視平民百姓為洪水猛獸,透過法律武器增加民眾表達和抗爭的成本。這套中國威權管治的維穩思維,透過修例移植到香港特區,直接衝擊香港人的日常生活與信念。當人基於政治恐懼而拒絕求真,就只能淪為經濟動物,本來信守的價值信念,也會逐漸消亡。

經過百萬人上街,政府會退讓嗎?今次抗爭,能夠全功嗎?大型的非暴力抗爭能否撼動政權讓步,當中固然有不少隨機因素。我想起Erica Chenoweth 和 Maria J. Stephan的合著《公民抵抗為何成功?非暴力衝突的策略邏輯》(Why Civil Resistance Works:The Strategic Logic of Nonviolent Conflict)。書中總結作者的跨國比較研究,指出非暴力抗爭得以成功,端賴四個因素:一,抗爭需要龐大、多樣、持續的民眾參與;二,建制精英,尤其是警察、軍隊「轉軚」;三,抗爭形式不能只有遊行示威,需要使用多樣的方法;四,當抗爭被鎮壓時,抗爭不會變成混亂、抗爭者也不會採用暴力手段回應。

香港人反送中,並非要改變政權,只是要保障香港人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態度,繼續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政治現實下,建制精英的分裂幾近不可能,但如果民間之後的抗爭能達到上述另外三個條件,在抗爭模式和動員對象多樣化兩方面下功夫,並且堅守非暴力和互信有序的默契,即使無法令政府打退堂鼓,也會對運動發展有積極的效果。抗爭不單為達到目的,也是在過程中凝聚參與者,增加民間士氣,並鍛煉爭取社會、政治改變所需要的韌性和抗逆力。觀乎過去一個多月遍地開花的中小學、大專、行業以至「師奶」聯署反修例,參與抗爭者背景多元化的條件正在發酵。即使今次反對修例的抗爭未竟全功,參與者已經讓國際社會和讓下一代記住了一段歷史:我們曾經為了守護香港、敢於挑戰強詞奪理的政權。不論成敗,我們已盡力在這片土地埋下自由和抵抗的種子。

今年六四三十周年燭光晚會,其中一位台上發言者、八九年親身在天安門見證鎮壓的學聯成員李蘭菊說:「維園燭光,展現了香港人真正的精神面貌!」聽後會眾掌聲如雷,打動不少人的心坎。香港人鄙視當權者說謊、熱愛自由、尊重程序公義、篤信優先保障人權的法治意識,敢於表達己見的生活態度,也是香港人擁有的精神面貌。

超過一百萬人再次上街,令我相信:即使通過修例、即使香港變成被大灣區同化的一個普通中國城市,香港人的精神面貌將會進一步昇華:它不只是拒絕黑暗、尋找光明的意志,更是選擇在茫茫黑夜裡成為光明,繼續勇敢、堅韌地散發求真、守望和自由的能量。

延伸閱讀:Erica Chenoweth and Maria J. Stephan (2012)Why Civil Resistance Works:The Strategic Logic of Nonviolent Conflic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按:如讀者有興趣,可首先閱讀兩篇有關本書作者的訪問:

“The Lasting Power of Nonviolent Resistance”

(Part 1) https://epicenter.wcfia.harvard.edu/blog/lasting-power-nonviolent-resistance ;

(Part 2) https://epicenter.wcfia.harvard.edu/blog/lasting-power-nonviolent-resistance-part-2 。

(本文原刊於《明報》觀點版,2019年6月10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